书籍详情
《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文明三部曲张笑宇新华书店》[44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文明三部曲张笑宇新华书店

  • 出版社:浙江外文图书专营店
  • 出版时间:2021-03
  • 热度:12336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38:0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内容提要:
        历史学家只能等待重大事件发生后再去记录,但技术早已为重大事件在什么时间以怎样的形式发生埋下了伏笔。 
    本书以技术驱动为视角,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筛选出14个关键历史时刻,洞察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命运走向…… 
    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精 彩 页:
    有很多历史学者、政治学者、社会学者,甚至哲学家,都曾对中国的“大一统”做过深入研究。 
    有人说,中国文明所栖息的东亚地区被沙漠、戈壁、高原、雪山、海洋和丛林隔绝,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但又因与外界有一定的交通路线,因此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且统一的政治体而长期存在。    也有人说,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的儒家意识形态是保守的、崇尚OO的,偏爱稳定与秩序,这是构成中国大一统延续性的思想基础。 
    还有人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多发的战争,刺激了国家的统一进程。因为,战争意味着强力OO的出现,而强力OO必然会下大力气发展公共事业,促进人口增殖,以及缔造更有利于统一的制度。 
    但是,纵览史书,却几乎没有人从技术角度讨论过这个主题。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比如,德国历史学家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就认为,中国经济以农耕为主,而发展农业必然需要兴修堤坝和灌溉渠等水利工程,因此需要动员和集中大量人力去完成,这类农业工程从而为形成一个集权OO奠定了基础。而水利工程完成后,OO又可以借水利工程控制农民,形成垄断性的专制帝国统治。 
    魏特夫的这种解释是基于苏美尔、巴比伦和古埃及这些中东文明古国的农业史得出的,但如果结合中国的具体实情来谈,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宣布,他的解释是错误的。    早期中国文明的政治中心,即以黄土高原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山河相错,沟壑纵横,地理环境极其复杂。这与尼罗河三角洲和两河流域那种大面积的平原有很大区别。早期中国需要的不是集全国之力兴修的大型水利工程,而是一村一社动员集体力量修建的小水坝和小沟渠。我们或许可以说,中国人注重家庭观念可能与这种农耕条件有关,但是,它不1翟非得需要一个大一统帝国的OO。相反,这种水利设施需j委的组织形态,是以村社和血缘家族为单位的小共同体。从历史经验看,小的家族共同体,以及建立在家族纽带基础上的分封主义倾向,恰恰是大帝国的瓦解者与挑战者;正如七国之乱之于西汉,八王之乱之于东晋,藩镇割据之于盛唐。 
    就黄土高原具体的地理环境而言,魏特夫的“水利帝国”理论恰恰是支持“封建”这种社会形态的。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更能解释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却无法解释在这之后出现的赢政一统。 
    就我目前所知,在所有解释中国“大一统”的主流理论中,魏特夫的“水利帝国”是与技术关系OO的一种学说。 
    而我在这个故事里,要讲的是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很可能是某个特定的技术进步,在战国时代触发了某个“扳机”,并由这个“扳机”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变革,其中,O主要的是围绕这个技术进步而促发的组织制度变革,它为中国历史注入一种全新的力量,支撑秦朝O终完成统一,进而形塑了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 
    这个特定的技术发明,就是“弩”。 
    P12-13

作者简介:
    张笑宇,山东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攻读博士。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研究员,兼任宽资本产业研究顾问、腾讯腾云智库成员。

目录:
序言 重新连接世界,重新连接自己 
OO章 弩与大一统 
    大一统 弩、墨家和守城战术 动员术 
    秦献公与河西地 秦国变法与“弩机猜想” 
    墨子的政治理想 
第二章 两千年前的蒸汽机 
    亚历山大港的希罗与《气动力学》 古希腊学术 
    机械降神 奴隶制大生产 古典世界的终结 
第三章 信仰与工厂 
    神秘的隐修会 本笃修士的生活 哥特教堂与动力革命 
    0.13%的分流 
第四章 流通的力量 
    13世纪的OO化 虚拟货币 资本的力量 
    从技术的角度理解制度 制度的没落 
第五章 知识分子与生意人 
    两种印刷术 没赚到钱的古登堡 赎罪券生意 
    自媒体大V:马丁·路德 思想与技术产业 
第六章 枪炮与国家 
    战斗力低下的火枪 科尔瓦多的西班牙方阵 
    莫里斯的军训 古斯塔夫二世的线列步兵 
    军费来源的变革 从海上马车夫到日不落帝国 
第七章 蒸汽机的胜利 
    商人社会中的纺织机 从纽卡门到瓦特 
    烧煤的伦敦人 技术革命的曲线 
第八章 铁轨上的霸权 
    铁路与官僚 “工业党”李斯特 老毛奇的胜利 
    军国主义的极限 
第九章 枪下亡魂 
    慈禧的失误 文明的屠刀 工业军国主义: 
    “普鲁士化” 文明的绞肉机 大兵变 
第十章 钢丝上的人类 
    原子能科学界 曼哈顿工程 无法抵御的武器 
    钢丝上的大国 
第十一章 粮食与人口 
    无法持续的农业 人工制氮 绿色革命 
    白鼠社会 过载的世界 消费主义 
第十二章 人与机器的边界 
    自动机械装置与计算机 控制论与人工智能 
    人与机器的边界 人依附于机器 
第十三章 中国与世界 
    新中国的建立与产业大扩散 制造业与公平 
    全产业链无限细分覆盖能力 8字双循环 
    自动化危机 疫情之后的“中国制造” 
第十四章 瘟疫与文明 
    被人类塑造的世界 西班牙大流感 医学与政治学 
    “落后”的自由主义 专家影子OO 
结语 从“铁笼状态”到“汇流模型” 
    韦伯的“铁笼状态” 5%的人 打破铁笼 
    技术型社会的“汇流模型” 低河床在哪里? 
    汇流模型中的个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