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提供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与嵌入式系统设计阎波等计算机与互联网电子书的pdf版本下载,本电子书下载方式为百度网盘方式,点击以上按钮下单完成后即会通过邮件和网页的方式发货,有问题请联系邮箱ebook666@outlook.com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与嵌入式系统设计 |
作者: | 阎波 等 |
定价: | 69.0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0-08-01 |
ISBN: | 9787121358227 |
印次: | 1 |
版次: | null |
装帧: | |
开本: | 26开 |
内容简介 | |
前 言 随着互联网3.0时代的到来,以用户为导向的泛在通信与普适计算正在重新定义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基于物联网革命的新经济正在形成。“后移动时代”的物联网技术要求所有设备都拥有计算能力,从个人通信产品、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到自动驾驶汽车、无人航天飞机等,各种各样的嵌入式终端设备都将成为更广泛计算产品的一部分,并通过创造丰富的真实触点来构建物联网数字业务的基础而为这个历*具颠覆性的时代带来无法估量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和个性化趋势,导致嵌入式电子产品的研发难度和研发成本日趋增大,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要求厂商能够以*快的速度将产品投放市场,并尽量降低研发成本。以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设计技术为基础的、更深层次的智能终端设计及应用技术,正面临着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是底层实现技术台的快速发展与迭代,另一方面是上层应用场景与模式的不断创新,*终嵌入式系统底层的计算、存储与通信技术都可能为满足上层应用需求而逐渐颠覆现有的设计结构。以集成电路设计与软件设计为代表、早已成为业内核心标志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设计,是通信、雷达、计算机、自动控制和微电子等研究应用领域的工程师所应掌握的基本技术和必备技能。然而,与新经济形势下巨大的行业需求和市场潜力相比,我国高校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工程设计人才的培养仍然普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新技术形势下的信息技术行业对高校相关系列课程的教学质量又一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面向未来产业界、打破学科隔离、着力培养具有复合能力的性跨学科工程创新人才,正是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遍面临的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电子科技大学“微处理器与嵌入式系统”课程组自2009年起即在校内大规模开展了对“微机原理及应用技术”系列课程的改革。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与不足,但改革后的课程教学仍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欢迎,获得广泛好评;编写的教材《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与嵌入式系统设计》已列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相关的慕课资源也已上线运行。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教训及宝贵建议的基础上,课程组编写了本书第3版,保留了前版的主要知识主线及组织结构,精心修订并补充了产业界的*发展技术,并将少部分内容调整成手机扫码阅读的形式,以便于这些内容的动态更新。为便于读者尽快掌握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的主流工程设计方法和核心技术,提升工程素质和设计能力,教材强调了基本设计原理与工程理念的结合,其主要特点如下。 (1)加强了微处理器系统的组成原理和系统结构等基础理论 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织理论是设计实现计算机系统的基石。无论通用计算机系统还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无论采用哪种CPU芯片,其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本质上都是类似的。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够真正理解计算机的行为原理,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2)深入探讨了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指令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 从逻辑电路、ARM内核和IP设计的层次,对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指令系统及其特行较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深入探讨了微处理器系统的硬件与软件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揭示了微处理器系统中软件指令和硬件电路之间的接口联系及综合设计工程方法。 (3)选用基于ARM内核的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 对基于ARM内核的微处理器软硬件系统的结构及组行了较深入的介绍,通过对ARM微处理器的学解,以利读者今后更容易理解和掌握PowerPC、MIPS和8051等其他CPU内核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技术,从而理解更的微处理器体系结构,了解嵌入式系统的主流工程设计技术和理念,以便写出直接与底层硬件交互的代码。 (4)强调嵌入式作系统的系统结构、系统移植、引导和加载等核心技术 鉴于作系统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讲述了嵌入式软件系统结构及工作流程、ARM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引导和加载、嵌入式Linux内核的移植等核心软件设计技术,有助于读者建立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结构,透彻地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工作原理,可显著增强读者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素质。 (5)引入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及基于ARM内核的SoC设计技术 为了引入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及基于ARM内核的SoC设计技术,读者不仅要会使用现成的集成电路芯片搭建应用系统,还要了解如何使用现有IP核或自行设计IP核构建面向应用的片上系统,使读者尽快掌握电子系统设计工程师必备的技术和工程设计方法。通过实验课这台,为读一步掌握SoC系统设计技术提供了基本的知识体系结构。 全书共11章,介绍了ARM内核及其软硬件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应用,同时从逻辑电路和ARM内核的设计层次,剖析了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的控制器、数据通路等能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其中第1章简述了微处理器及嵌入式系统设计领域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第2章介绍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演变及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特点,并基于简单模型机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第3章介绍了微处理器的组成原理以及控制器、数据通路等主要能部件的工程设计方法;第4章介绍了计算机系统中各部件之间的总线数据传输技术和常用总线标准;第5章介绍了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器的分层构建策略及存储器模块的硬件设计技术;第6章介绍了计算机系统中输入/输出接口的概念,以及并行和串行接口技术原理;第7章介绍了ARM内核的体系结构与编程模型;第8章介绍了ARM汇编指令的格式、寻址方能;第9章介绍了AR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技术,以及“C语言 汇编语言”的混合编程技术;第10章介绍了基于ARM微处理器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总体设计流程与方法;第11章简要介绍了基于ARM内核的SoC设计基础,以及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 本书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微机系统原理、嵌入式系统、ASIC/SoC设计及通信系统设计的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完成了大量国内及国际合作的嵌入式系统、ASIC/SoC等研发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书中的技术专题都力争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所举的例子大多数是完整的、可作的,甚至有的直接来自科研实践。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控制、集成电路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微机原理、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系统设计等课程的教材,对相关研发人员也颇有裨益。 本书得到了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以及ARM、Xilinx、TI和ST等公司的大力支持。本书参考了大量著作及文献,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和教授无私的建议、帮助和支持。电子科技大学“微处理器与嵌入式系统”课程组的黄乐天、刘民岷、胡哲峰、吴献钢、肖寅东、赵贻玖及其他所有教师,电子科技大学“物联网智能芯片与系统”科研团队的所有教师及部分研究生,安谋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陈炜博士,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的陈俊彦先生,以及依元素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秦岭先生和销售总监夏良波先生,在本书的编写及慕课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也倾注和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作者希望本书能对我国高校和相关行业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教学和科研尽些微薄之力。虽然已更新到第3版,但本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们盼望着使用本书的教师和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也热切地期待得到同行的建议和指教。 为方便教师和读者,本书有配套的教学课件与教学实验装置,感兴趣的教师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http://www.hxedu.com.cn),注册之后可免费本书的教学课件。扫描书中二维码可获取本书参考资料和附录等文件,采用这种方式也便于我们随时更新一些资源。相关慕课资源可参见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https://www.icourse163.org),扫描下列或本书封底二维码均可了解该课程内容。 作 者 2020年7月于四川成都 |
编辑推荐 | |
本书介绍了基于ARM内核的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的体系结构、组成原理、工程设计方法和核心设计技术。全书首先讲述微处理器系统的组成、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从逻辑电路、IP核设计的层次,对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指令系统设计的核心技行深入研讨,揭示了微处理器系统中软件指令和硬件电路之间的接口联系、工程设计方法与流程。书中讨论了基于ARM内核的微处理器软硬件系统的结构及组成,以提高读者编写与底层硬件交互的代码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素质,并着重探讨了嵌入式作系统的系统结构、作系统移植、引导和加载等关键技术;书中还讨论了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及基于ARM内核的SoC设计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