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计算——推进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关键技术》[54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隐私计算——推进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关键技术》[54M]百度网盘|pdf下载|亲测有效

隐私计算——推进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关键技术 pdf下载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
出版年 2022-03
页数 390页
装帧 精装
评分 9.0(豆瓣)
8.99¥ 10.99¥

内容简介

本篇主要提供隐私计算——推进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关键技术电子书的pdf版本下载,本电子书下载方式为百度网盘方式,点击以上按钮下单完成后即会通过邮件和网页的方式发货,有问题请联系邮箱ebook666@outlook.com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两年越来越火热的隐私计算技术是干什么的呢?它如何解决此类数据流通面临的困境呢?本书从技术角度给出了答案。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过程中数据流通难的问题,详细阐述了隐私计算这一系列数据流通技术的发展情况。隐私计算是指在保证原始数据安全隐私性的同时,实现对数据的计算和分析的一类技术。本书内容源自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相关产业实践经验,介绍了隐私计算的概念、发展历程、技术原理、主要算法、应用场景、产业发展情况、法律合规情况等,并分析了相关问题和趋势。

本书适合数据流通、数据安全相关从业者阅读,也适合对隐私计算感兴趣的学术、产业各界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闫树,理学博士,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大数据与区块链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流通、隐私计算、大数据产业等。牵头编写《大数据白皮书》《数据流通关键技术白皮书》及数据流通、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相关行业标准。重点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写。
袁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大数据与区块链部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隐私计算测评。牵头编写《隐私计算白皮书》。
吕艾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大数据与区块链部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流通。
仵姣姣,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大数据与区块链部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流通法律与合规。
王思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大数据与区块链部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隐私计算测评。
魏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信息技术的发展从信息互联、人人互联的阶段,正在走向价值互联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构建低成本的信任通道成了极其重要的问题。隐私计算与区块链等技术一起,为构建值得信任的数据和价值流通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本书凝聚了众多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一本值得数据领域从业者了解隐私计算技术和产业的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志明

隐私计算技术不断成熟,为挖掘数据价值和释放数据潜能提供了一种安全可行的技术方案,有望成为数据要素市场化破局的关键。本书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和大数据研究所团队近期研究成果的结晶,对隐私计算技术体系进行了全面介绍,对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场景、产业体系和法律合规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相信本书的出版,能够促进隐私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激发更广泛的关注和思考,为真正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贡献更多力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 余晓晖

随着时代发展,数字经济正在逐渐演变成“数据经济”,其特点是数据本身成了重要的生产要素,而数据的交易和流通要满足数据监管及保护数据隐私的要求。隐私计算被认为是当前产业界解决数据隐私保护与数据开放共享之间矛盾的一种重要技术。本书从技术、应用、产业、合规等多个维度做了系统性的阐述与分析,相信能为广大从业者与爱好者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加拿大工程院及加拿大皇家科学院两院院士 杨强

数据孤岛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障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新的数据观念和数据安全观念。数据流通的基础设施构建依赖于底层的隐私保护计算技术。近两年来,隐私保护计算逐渐兴起,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火热,未来仍有许多发展机会和空间值得探索。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发展很迅速,涉及多种技术的融合。现阶段大家对于很多相关的名词和概念还缺乏系统性认知或还存在不少误解。把之前的技术和方案做一个系统性的梳理,是一项承上启下的工作,对于隐私保护计算的下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书对隐私保护计算的技术原理、实践应用和产业现状进行了解读,相信这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正在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的管理者和从业者们带来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华控清交董事长 张旭东


前言/序言

这是一个人人都在谈“大数据”的时代。然而,相信凡是在工作中和数据稍有关联的人,都会听到“数据孤岛”这样的说法。不同的数据拥有方,彼此的数据互不连通,形成了一座座“数据孤岛”。岛屿群间相互割裂,彼此孤立。然而,我们都知道,数据只有流通融合才能充分释放价值。例如,普惠金融需要更多的数据来完善建模,有效发放贷款,广告营销往往也需要跨行业的数据来提升精准度。然而,数据一旦交给别人就面临着失控的风险,数据流通的各方也很难彼此相互信任。

目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可以说,数据流通在某种层面还处于“男耕女织”的阶段。特别是在数据确权、开放共享、自由流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阻碍:一是数据权属的界定仍不明确,在相关立法尚未健全的当下,行业内的实践中未能形成具有共识性或参考性的权属分割规则,产权争议、无法监管的风险经常令供需双方望而却步;二是频发的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泄露事件加剧了社会对数据交易的不信任感,出于对国家安全、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的保护,主体参与数据交易的主动性、积极性降低;三是确保流通过程的合法合规仍然较难把握。

那么,这两年越来越火热的隐私计算技术是干什么的呢?它如何解决此类数据流通面临的困境呢?本书从技术角度给出了答案。

简而言之,隐私计算是一种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技术。通过这类技术,我可以在不把数据给你的同时,让你利用到我的数据价值(如数据先加密再密文计算)。当然,这样的技术相比直接计算,要耗费更多的计算资源使用更复杂的算法和协议,消耗更多的网络带宽资源。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多方安全计算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就被提出来了,但直到现在才“重焕新生”—当时隐私计算比通常的计算慢数百万倍,使得其在当时的条件下只具有理论意义。而最近几年,随着计算能力的增强(算得越来越快)、算法协议的优化(计算速度从慢百万倍降低到慢几百倍)和计算成本的降低(多计算一些也花不了多少钱),人们忽然发现,隐私计算可以用了,至少在一些对时间延迟要求不那么敏感或数据量不是很大的环境下。

那么作为“新生技术”的隐私计算到底用哪里,效果如何,能多大程度提升合规性,以及还面临哪些挑战呢?这些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本书致力解答的。近来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实施,人们关于数据安全流通的意识不断提升,隐私计算加速发展。初创企业、互联网企业、大数据企业、区块链企业、运营商、银行纷纷入局,在金融风控、电子政务、智慧医疗、互联网营销等领域,越来越多的隐私计算落地应用开展起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隐私计算仍然面临着跨平台互联互通困难、大规模可用性不足、安全分级分类规范缺乏、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法律适配性尚无定论等问题的挑战,值得关注和持续深入研究。

2020年,为促进数据要素依法有序自由流动,推进隐私计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隐私计算行业认知,中国信通院牵头成立了隐私计算联盟,成员包括政府单位、运营商、金融机构、技术厂商等在内的90余家企事业单位。联盟旨在以国家政策法规为导向,以切实服务市场需求为趋势,搭建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积极培育市场,释放数据价值,提升中国隐私计算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一年来,联盟围绕隐私计算基础核心技术研究、行业应用落地、标准体系构建和隐私计算政策监管研究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可以说,这本书中的许多内容,就是作者们同隐私计算联盟的业内专家共同探讨形成的。

“可用不可见”的隐私计算技术和产业仍在快速发展,本书立足当下,介绍了现阶段隐私计算的火热现状,也展望了未来,为我们既要利用数据、又要保护数据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何宝宏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