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科技大讲堂:移动技术与应用》[51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科技大讲堂:移动技术与应用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
  • 出版时间:2017-01
  • 热度:11939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38:0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编辑推荐

  1.按长距离通信技术篇、短距离通信技术篇和应用篇编写的。
  2.本书贯穿移动技术发展的整个过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一些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以及移动技术专题应用研究。
  3.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或教材参考书。

内容简介

  《清华科技大讲堂:移动技术与应用》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移动技术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并对一些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和移动技术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本书贯穿移动技术发展的整个过程,内容全面,浅显易懂,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广大读者深入理解移动技术的相关原理和实际应用。

  本书融通俗性、完整性、实用性、丰富性于一体,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移动技术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概述

1.1移动技术的发展史

1.1.1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

1.1.2无线网络技术发展历程

1.2移动技术的特点

1.3移动技术分类

1.4移动技术发展趋势

1.5移动技术面临的挑战

1.6关于本书的内容与安排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长距离移动技术篇

第2章1G技术

2.11G技术简介

2.21G技术的发展史

2.31G技术的特点

2.4延伸阅读——蜂窝网与切换技术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2G技术

3.1GSM

3.1.1GSM简介

3.1.2GSM的特点

3.1.3GSM的系统结构

3.1.4GSM的无线接口

3.1.5GSM的关键技术

3.1.6GSM的主要业务

3.1.7GSM的局限性及其演进

3.2CDMA

3.2.1CDMA简介

3.2.2CDMA的特点

3.2.3CDMA的系统结构

3.2.4CDMA的关键技术

3.2.5CDMA的应用

3.2.6CDMA的局限性及其演进

3.32G演进技术

3.3.1GPRS技术

3.3.2EDGE技术

3.4延伸阅读——基站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3G技术

4.13G技术概述

4.1.13G的目标与要求

4.1.23G的频谱规划

4.1.33G的主要技术标准

4.1.42G到3G的演进策略

4.2WCDMA

4.2.1WCDMA简介

4.2.2WCDMA的特点

4.2.3WCDMA的系统结构

4.2.4WCDMA的关键技术

4.3CDMA2000

4.3.1CDMA2000简介

4.3.2CDMA2000的特点

4.3.3CDMA2000的系统结构

4.3.4CDMA2000的关键技术

4.4TDSCDMA

4.4.1TDSCDMA简介

4.4.2TDSCDMA的特点

4.4.3TDSCDMA的系统结构

4.4.4TDSCDMA的关键技术

4.5WiMAX

4.5.1WiMAX简介

4.5.2WiMAX的特点

4.5.3WiMAX的系统结构

4.5.4WiMAX的关键技术

4.5.5WiMAX的优势及局限性

4.63G的演进技术

4.6.1HSPA技术

4.6.2HSPA+

4.6.3LTE

4.7延伸阅读——MobileIP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章4G技术

5.14G简介

5.24G的网络体系结构

5.34G的关键技术

5.4OFDM技术在4G中的应用

5.4.1功能模块

5.4.2OFDM的优缺点

5.54G技术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5.5.14G的主要优势

5.5.24G存在的缺陷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6章5G技术

6.15G技术的背景

6.25G技术的特点

6.35G技术的定义

6.45G的主要技术

6.4.15G可能应用的重要技术前瞻

6.4.25G技术发展路线分析

6.55G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6.5.15G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

6.5.25G的愿景、需求与挑战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7章卫星通信技术

7.1卫星通信的发展历程

7.2卫星通信的特点及分类

7.3卫星通信的系统组成

7.3.1卫星组网的简介

7.3.2链路层接入方式

7.3.3网络层协议与路由

7.3.4连接的建立与终止

7.4卫星通信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8章深空通信技术

8.1深空通信技术的系统组成

8.2深空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

8.3深空通信的关键技术

8.4深空通信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短距离移动技术篇

第9章WiFi技术

9.1WiFi简介

9.2WiFi技术原理

9.2.1WiFi技术性能指标和关键技术

9.2.2WiFi协议

9.3WiFi的组成结构

9.3.1WiFi技术的硬件设备

9.3.2WiFi技术的拓扑结构

9.4WiFi的传输方式

9.4.1局域网

9.4.2数据的传输

9.4.3IEEE 802.11b传输控制

9.5WiFi的应用领域

9.5.1基于WiFi网络的主要应用模式

9.5.2基于WiFi的行业应用

9.6WiFi的发展前景

9.6.1WiFi技术存在的问题

9.6.2WiFi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10章Bluetooth技术

10.1Bluetooth的起源

10.2Bluetooth的相关研究

10.2.1Bluetooth的系统结构

10.2.2Bluetooth的工作原理

10.2.3Bluetooth协议

10.2.4Bluetooth版本

10.3Bluetooth的优势

10.4Bluetooth的应用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11章ZigBee技术

11.1ZigBee简介

11.1.1ZigBee联盟和IEEE标准协会

11.1.2ZigBee的发展历史

11.2ZigBee的特点

11.3ZigBee体系结构

11.3.1物理层

11.3.2MAC层

11.3.3网络层

11.3.4应用层

11.4ZigBee无线网络拓扑结构

11.5ZigBee组网方案

11.5.1网络初始化

11.5.2节点通过协调器加入网络

11.5.3节点通过已有节点加入网络

11.6ZigBee技术的应用领域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12章HART技术

12.1HART简介

12.1.1HART发展历史

12.1.2HART的特点

12.2HART规范

12.2.1物理层

12.2.2数据链路层

12.2.3应用层

12.3HART工作方式

12.4HART通信优势

12.5HART智能仪表的应用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13章无源无线移动技术

13.1EnOcean简介

13.2EnOcean关键技术

13.2.1能量收集

13.2.2无线通信

13.2.3超低功耗

13.3EnOcean应用

13.3.1EnOcean的宏观应用

13.3.2绿色节能建筑的应用实例

13.4EnOcean面临的问题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应用篇

第14章骨干网技术

14.1Internet

14.1.1Internet简介

14.1.2Internet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4.1.3Internet的关键技术

14.1.4Internet的应用

14.1.5Internet存在的问题

14.2Internet技术的演进——Internet2

14.2.1Internet2的起源

14.2.2Internet2发展现状

14.2.3Internet2技术解析

14.2.4Internet2技术优势

14.2.5Internet2未来发展

14.3SDN

14.3.1SDN起源

14.3.2SDN发展现状

14.3.3SDN技术优势

14.3.4未来发展

14.4CDN

14.4.1CDN技术的提出

14.4.2CDN技术的应用现状

14.4.3CDN体系结构

14.4.4CDN存在的问题

14.4.5CDN技术未来发展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15章广泛应用的移动技术

15.1社交网络

15.1.1社交网络起源

15.1.2社交网络发展现状

15.1.3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

15.1.4技术难点

15.2未来的新星——物联网

15.2.1走进物联网

15.2.2物联网发展过程

15.2.3物联网关键技术

15.2.4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15.2.5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前景

15.3车联网

15.3.1车联网的历史

15.3.2车联网的发展状况

15.3.3车联网系统结构

15.3.4技术难点

15.3.5车联网的未来

15.4体域网

15.4.1体域网简介

15.4.2体域网体系结构

15.4.3体域网关键技术

15.4.4体域网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5.5网络大数据

15.5.1网络大数据定义

15.5.2网络大数据问题的产生

15.5.3网络大数据处理方式

15.5.4未来发展

15.6移动云计算中的大数据

15.6.1云计算

15.6.2云计算的方法

15.6.3移动云计算

15.6.4移动技术中的云计算和大数据

15.6.5解决方案

15.6.6发展趋势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16章移动技术走进生活

16.1数字家庭

16.1.1数字家庭简介

16.1.2数字家庭中的主要技术

16.1.3发展方向

16.2智慧社区

16.2.1智慧社区简介

16.2.2智慧社区的主要技术

16.2.3发展方向

16.3智慧城市

16.3.1智慧城市的发展

16.3.2体系结构

16.3.3智慧城市核心技术

16.3.4技术难点

16.3.5未来发展

16.4智慧医疗

16.4.1智慧医疗简介

16.4.2智慧医疗主要特点

16.4.3主要技术

16.4.4发展趋势

16.5智能交通

16.5.1交通问题现状

16.5.2智能交通发展现状

16.5.3技术难点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17章移动技术中的安全与隐私

17.1安全问题的产生

17.2现有解决方案

17.3面临的挑战

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词


精彩书摘

  第3章2G技术

  由于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因此,人们开始探索更新的移动通信技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大量应用,为开发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提供了技术保障,从此,移动通信技术进入了其发展的第二个时期——2G时代。

  3.1GSM

  3.1.1GSM简介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其开发目的是让全球各地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移动电话网络标准,让用户使用一部手机就能行遍全球。GSM系统于1991年正式在欧洲问世,网络开通运行。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并采用此项技术标准,此前一直是采用蜂窝模拟移动技术。目前,中国移动的GSM网为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在蜂窝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主要包括GSM900(900MHz)、GSM1800(1800MHz)及GSM1900(1900MHz)几个频段。GSM在频分多址下实现了时分多址,当它工作在跳频方式时,又引入了码分多址。GSM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率利用率并增大系统容量,网络的智能化实现了越区转接和漫游功能,扩大了客户的服务范围。

  3.1.2GSM的特点

  GSM系统作为一种开放式结构和面向未来设计的系统,具有下列主要特点。

  1. 具有开放的接口和通用的接口标准

  GSM体制在构建过程中,不仅空中接口,而且网络内部各个接口都高度标准化。各子系统之间或各子系统与各种公用通信网之间都明确和详细定义了标准化接口规范,保证任何厂商提供的GSM系统或子系统能互连互通,而且能够适应未来数字化发展的需求,具有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

  2. 安全保密性好

  GSM系统具有模拟移动通信系统无法比拟的保密性和安全性。GSM系统赋予每个用户各种用途的特征号码(如IMSI、TMSI、IMEI等),这些号码连同一些加密算法都存储在相应的网络设备中。另一方面,系统的合法用户所拥有的SIM卡中也存储着该用户的特征号码、注册参数等用户的全部信息和相应的加密算法。通过GSM系统特有的位置登记、鉴权等方式,能够保证合法用户的正常通信,禁止非法用户的侵入。

  3. 支持多种业务

  GSM系统能够支持电信业务、承载业务和补充业务等多种业务形式。其中,电信业务是GSM的主要业务,包括语音、短信息、可视图文、传真和紧急呼叫等。GSM的承载业务跟ISDN定义一样,不需要调制解调器就能提供数据业务,包括300~9600b/s的电路交换异步数据、1200~9600b/s的电路交换同步数据和300~9600b/s分组交换异步数据等。GSM的补充业务更是多种多样,且能够不断推陈出新。

  4. 能够实现跨国漫游

  GSM系统设置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是为了实现国际漫游功能。在拥有GSM系统的所有国家范围内,无论用户是在哪个国家进行的注册,只要携带着自己的SIM卡进入任何一个国家,即使使用的不是自己的手机,也能保证用户号码不变。而且,在所有这些GSM系统的网络达成某些协议后,用户的跨国漫游应该能够自动实现。

  5. 具有更大的系统容量、通信质量好

  GSM系统比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容量增大了3~5倍,其主要原因是系统对载噪比(载波功率与噪声功率的比值)的要求大大降低了。另一个原因是半速率语音编码的实现,使信息速率降低,从而使占用带宽减小。此外,GSM系统抗干扰能力强,因而通信质量好,语音效果好。

  6. 频谱效率提高

  由于窄带调制、信道编码、交织、均衡和语音编码等技术的采用,使得频率复用的程度大大提高,能更有效地利用无线频率资源。

  3.1.3GSM的系统结构

  GSM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可分为移动台(MS)、基站子系统(BSS)和网络子系统(NSS),如图31所示。

  ……

前言/序言

  前言
  自20世纪末,移动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变革,各类高性能、便携式的移动终端层出不穷。随着移动通信和移动计算技术的融合,移动技术正逐步趋于完善,移动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形态的变革。
  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已经成为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移动技术的使用开辟了广阔的移动交互空间,未来的移动信息终端和无线网络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目前,我们国家移动通信网已经发展成全球第一大网。
  移动技术是当今科技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许多院校为了培养移动技术领域的科技人才,开设了“移动技术”这门课程。编写适应我国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改革发展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是目前高校迫切的需求。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移动技术的专业教材,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全面,浅显易懂,与实践相结合。本书由大连理工大学陈志奎教授主编。本书作者长期从事移动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全书内容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和实际研究编写完成。
  全书共分为三篇,分别是长距离移动技术篇、短距离移动技术篇和应用篇。本书内容涉及移动技术发展的整个过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移动技术的相关概念、关键技术、一些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以及移动技术的专题应用研究。第1章介绍了移动技术的发展史、特点、分类、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第2~6章分别介绍了1G技术到5G技术的背景、特点、关键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第7章和第8章介绍了另外两种长距离移动技术——卫星通信和深空通信的相关概念; 第9 ~ 13章是针对已引起广泛关注、具有广阔前景的短距离移动技术编写的,以使读者对该领域前沿技术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 第14章对移动技术中现有的以及未来将会广泛应用的骨干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第15 ~17章介绍移动技术的专题应用。这种组织结构使读者易于掌握移动技术知识体系的脉络,同时,便于组织教学。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移动技术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相信它的出版将使广大读者对移动技术的发展过程、现状、趋势及挑战有全面的了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移动技术的相关原理和实际应用。
  本书融通俗性、完整性、实用性、丰富性于一体,有助于广大读者全面理解移动技术。本书编写力求文字简洁、清楚、生动,但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欢迎广大读者对本书提出宝贵的意见。
  编者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