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基本信息
书名:解构领域驱动设计
定价:149.90元
作者:张逸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8-01
ISBN:9787115566232
字数:
页码:
版次: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第 一篇开篇
第 1章软件复杂度剖析 2
1.1什么是复杂系统 2
1.2理解能力 4
1.2.1规模 4
1.2.2结构 6
1.3预测能力 9
1.3.1过度设计 9
1.3.2设计不足 11
第 2章领域驱动设计概览 13
2.1领域驱动设计的基本概念 14
2.1.1领域驱动设计元模型 14
2.1.2问题空间和解空间 16
2.1.3战略设计和战术设计 17
2.1.4领域模型驱动设计 18
2.2领域驱动设计过程 19
2.3控制软件复杂度 21
2.3.1控制规模 21
2.3.2清晰结构 23
2.3.3响应变化 25
2.4冷静认识 28
第3章领域驱动设计统一过程 29
3.1领域驱动设计现存的不足 30
3.2领域驱动设计统一过程 31
3.2.1统一过程的二维模型 31
3.2.2统一过程的动态结构 33
3.2.3统一过程的静态结构 36
第二篇全局分析
第4章问题空间探索 40
4.1全局分析的5W模型 40
4.2高效沟通 42
4.2.1达成共识 42
4.2.2统一语言 44
4.3高效协作 49
4.3.1商业模式画布 49
4.3.2业务流程图 51
4.3.3服务蓝图 52
4.3.4用例图 54
4.3.5事件风暴 55
4.3.6学循环 56
第5章价值需求分析 57
5.1识别利益相关者 57
5.1.1什么是利益相关者 57
5.1.2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58
5.2明确系统愿景 61
5.3确定系统范围 62
5.4使用商业模式画布 64
第6章业务需求分析 66
6.1业务流程 66
6.1.1业务流程的关键点 67
6.1.2业务流程的分类 67
6.1.3业务流程的呈现 67
6.2业务场景 71
6.2.1业务场景的5W模型 71
6.2.2业务服务 72
6.2.3业务服务的识别 75
6.2.4业务服务的呈现 76
6.3子领域 77
6.3.1子领域元模型 78
6.3.2子领域的划分 79
6.3.3子领域映射图 80
第三篇架构映射
第7章同构系统 82
7.1概念层次的同构系统 83
7.1.1架构的定义 83
7.1.2架构方案的推演 84
7.1.3领域驱动架构风格 86
7.2设计层次的同构系统 87
7.3管理层次的同构系统 89
7.3.1组建团队的原则 89
7.3.2康威定律的运用 91
第8章系统上下文 93
8.1 '系统内'和'系统外' 93
8.2系统上下文 94
8.2.1伴生系统 94
8.2.2系统上下文图 95
8.3系统上下文的确定 95
8.3.1参考价值需求 95
8.3.2业务序列图 96
第9章限界上下文 98
9.1限界上下文的定义 98
9.2限界上下文的特征 101
9.2.1领域模型的知识语境 101
9.2.2业务能力的纵向切分 103
9.2.3自治的架构单元 105
9.2.4案例:供应链的商品模型 106
9.3限界上下文的识别 111
9.3.1业务维度 111
9.3.2验证原则 115
9.3.3管理维度 118
9.3.4技术维度 120
第 10章上下文映射 124
10.1上下文映射概述 124
10.2通信集成模式 126
10.2.1防腐层 126
10.2.2开放主机服务 128
10.2.3发布语言 129
10.2.4共享内核 131
10.3团队协作模式 132
10.3.1合作者 133
10.3.2客户方/供应方 133
10.3.3发布者/订阅者 135
10.3.4分离方式 136
10.3.5遵奉者 137
10.4上下文映射的设计误区 138
10.4.1语义关系形成的误区 138
10.4.2对象模型形成的误区 139
10.5上下文映射的确定 140
10.5.1任务分解的影响 140
10.5.2呈现上下文映射 143
第 11章服务契约设计 145
11.1消息契约 145
11.1.1消息契约模型 145
11.1.2消息契约的转换 147
11.2服务契约 149
11.2.1应用服务 150
11.2.2远程服务 153
11.3设计服务契约 160
11.3.1业务服务的细化 160
11.3.2服务序列图 162
11.3.3服务契约的表示 163
第 12章领域驱动架构 165
12.1菱形对称架构 165
12.1.1六边形架构 165
12.1.2整洁架构思想 168
12.1.3分层架构 169
12.1.4演进为菱形对称架构 173
12.1.5菱形对称架构的组成 177
12.1.6引入上下文映射 179
12.1.7改进的菱形对称架构 180
12.1.8菱形对称架构的价值 182
12.1.9菱形对称架构的运用 190
12.2系统分层架构 197
12.2.1关注点分离 197
12.2.2映射子领域 198
12.2.3边缘层 200
12.3领域驱动架构风格 202
第四篇领域建模
第 13章模型驱动设计 206
13.1软件系统中的模型 206
13.2模型驱动设计 207
13.3领域模型驱动设计 210
13.3.1领域模型 210
13.3.2共同建模 211
13.3.3领域模型与统一语言 212
13.3.4迭代建模 213
第 14章领域分析建模 215
14.1统一语言与领域分析模型 215
14.2快速建模法 215
14.2.1名词建模 217
14.2.2动词建模 219
14.2.3归纳抽象 221
14.2.4确定关系 222
14.3领域分析模型的精炼 222
14.4领域分析模型与限界上下文 223
第 15章领域模型设计要素 226
15.1领域设计模型 226
15.1.1理想的对象模型 226
15.1.2战术设计元模型 227
15.1.3模型元素的哲学依据 228
15.2实体 229
15.2.1身份标识 230
15.2.2属性 234
15.2.3领域行为 236
15.3值对象 239
15.3.1值对象与实体的本质区别 239
15.3.2不变性 241
15.3.3领域行为 242
15.3.4值对象的优势 247
15.4聚合 247
15.4.1类的关系 247
15.4.2模型的设计约束 249
15.4.3聚合的定义与特征 252
15.4.4聚合的设计原则 254
15.4.5聚合的协作 260
15.5聚合生命周期的管理 265
15.5.1工厂 266
15.5.2资源库 274
15.6领域服务 280
15.6.1聚合的问题 280
15.6.2领域服务的特征 281
15.6.3领域服务的运用场景 282
15.7领域事件 287
15.7.1建模思想的转变 287
15.7.2领域事件的定义 289
15.7.3对象建模范式的领域事件 290
第 16章领域设计建模 295
16.1角色构造型 295
16.1.1角色构造型与领域驱动设计 296
16.1.2领域驱动设计的角色构造型 297
16.2设计聚合 301
16.2.1理顺对象图 302
16.2.2分解关系薄弱处 303
16.2.3调整聚合边界 310
16.3服务驱动设计 312
16.3.1业务服务 312
16.3.2业务服务的层次 313
16.3.3服务驱动设计方法 313
16.3.4服务驱动设计过程 315
16.3.5业务服务的关键价值 323
第 17章领域实现建模 324
17.1稳定的领域模型 324
17.1.1菱形对称架构与金字塔 325
17.1.2形成的精炼文档 326
17.1.3单元 327
17.2优先的领域实现建模 329
17.2.1驱动开发 329
17.2.2驱动开发的节奏 331
17.2.3简单设计 333
17.3领域建模过程 334
17.3.1薪资管理系统的需求说明 336
17.3.2薪资管理系统的领域分析建模 336
17.3.3薪资管理系统的领域设计建模 340
17.3.4薪资管理系统的领域实现建模 351
第五篇融合
第 18章领域驱动设计的战略考量 362
18.1限界上下文与微服务 362
18.1.1进程内的通信边界 362
18.1.2进程间的通信边界 364
18.1.3限界上下文与微服务的关系 366
18.2限界上下文之间的分布式通信 368
18.2.1分布式通信的设计因素 368
18.2.2分布式通信机制 369
18.3命令查询职责的分离 377
18.3.1CQS模式 377
18.3.2CQRS模式的架构 378
18.3.3命令总线的引入 379
18.3.4事件溯源模式的引入 380
18.3.5事件总线的引入 381
18.4事务 383
18.4.1本地事务 384
18.4.2分布式事务 386
18.4.3柔性事务 388
第 19章领域驱动设计的战术考量 396
19.1设计概念的统一语言 396
19.1.1设计术语的统一 396
19.1.2诸多'XO' 399
19.1.3领域驱动设计的设计统一语言 402
19.2领域模型的持久化 402
19.2.1对象关系映射 403
19.2.2JPA的应对之道 403
19.2.3瞬态领域模型 413
19.2.4领域模型与数据模型 415
19.3资源库的实现 417
19.3.1通用资源库的实现 417
19.3.2资源库端口与适配器 419
19.3.3聚合的领域纯粹性 420
19.3.4领域服务的协调价值 420
第 20章领域驱动设计体系 423
20.1领域驱动设计的精髓 423
20.1.1边界是核心 423
20.1.2纪律是关键 425
20.2领域驱动设计能力评估模型 426
20.2.1敏捷迭代能力 427
20.2.2需求分析能力 427
20.2.3领域建模能力 428
20.2.4架构设计能力 428
20.3领域驱动设计参考过程模型 429
20.3.1EAS案例背景 431
20.3.2EAS的全局分析 431
20.3.3EAS的架构映射 452
20.3.4EAS的领域建模 467
20.3.5EAS的融合设计 485
20.4总结 495
附录
附录A领域建模范式 498
A.1结构建模范式 498
A.1.1结构化编程的设计原则 498
A.1.2结构化编程的问题 499
A.1.3结构建模范式的设计模型 502
A.2对象建模范式 507
A.2.1职责 507
A.2.2抽象 514
A.3函数建模范式 522
A.3.1代数数据类型 522
A.3.2纯函数 525
A.3.3函数建模范式的演绎法 530
附录B事件驱动模型 533
B.1事件风暴 534
B.1.1理解事件风暴 534
B.1.2探索业务全景 537
B.1.3领域分析建模 543
B.1.4事件风暴与建模范式 547
B.2事件溯源模式 547
B.2.1领域事件的定义 548
B.2.2聚合的创建与更新 548
B.2.3快照 551
B.2.4面向聚合的事件溯源 552
B.2.5聚合查询的改进 553
B.3事件驱动架构 555
B.3.1事件驱动架构风格 555
B.3.2引入事件流 556
附录C领域驱动设计魔方 561
C.1发展过程的里程碑 561
C.2领域驱动设计魔方 562
C.3全局分析的魔方切面 563
C.3.1业务角度 563
C.3.2技术角度 564
C.3.3管理角度 564
C.4架构映射的魔方切面 565
C.4.1业务角度 565
C.4.2技术角度 566
C.4.3管理角度 566
C.5领域建模 566
C.5.1业务角度 567
C.5.2技术角度 567
C.5.3管理角度 568
附录D领域驱动设计统一过程交付物 569
D.1价值需求 569
D.1.1利益相关者 569
D.1.2系统愿景 569
D.1.3系统范围 569
D.2业务需求 569
D.2.1概述 569
D.2.2业务流程 570
D.2.3子领域1n 570
D.3系统上下文 571
D.3.1概述 571
D.3.2系统协作 571
D.4业务架构 571
D.4.1业务组件 571
D.4.2业务架构视图 571
D.5应用架构 571
D.5.1应用组件 571
D.5.2应用架构视图 572
D.6子领域架构 572
D.6.1核心子领域1n 572
D.6.2支撑子领域 572
D.6.3通用子领域 572
参考文献 573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