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法治与德治理论研究 |
作者: | 梁海峰著 |
定价: | 55.0 |
出版社: | 燕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2-05-01 |
ISBN: | 9787576100488 |
印次: | |
版次: | |
装帧: | |
开本: |
内容简介 |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分析德治、法治的核心本质、相互关系,探索二者融合路径,并附析大量案例,力求为全面依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提供更充分的理论借鉴,为普及德治与知识、营造德治与法治良好社会环境、提升全社会德治与法治意识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
目录 |
章绪论· 第二章 法与法治… 节法的起源 第二节法的主要传统载体 第三节世俗法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四节法治的起源 第五节法治概念的传统理论 第三章法与法治的历史演变 节人类文明的起点 第二节原始社会的法律 第三节古代社会的法律 第四现代社会法律 第四章法治的精神内核 节实等 第二节程等 第三节等的危害及弱势群体保护 第五章法治的核心要素 节身份及财产透明 第二节行为及经历透明 第三节程序透明 第四节不透明的危害及隐私保护 第六章 德与德治… 节德与道德 第二节道德的本质及文化载体 第三节道德与社会治理 第七章法治与德治关系研究 节德治的有限性 第二节法治的失阈 第三节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法治与德治的互甄关系 第八章德治与法治融合并举的路径选择· 节加强社会主义德治建设的必要性 第二节当前我国德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加强德治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第四节德治与法治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方法 后记 |
前言 |
的十九大作出了全面依的重大决定,明确指出:“全面依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段重要论述对法治建设的内涵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有法可依,而且要求良法善治,体现了我们对法治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全面依战略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社会主入新时代,以及面临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的十一届三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在反思历史结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这16个字的含义是,首先要把法律的数量补上来,因此要“有法可依”。其次,法律不能被践踏,因此要“有法必依”。再次,全社会必须依法办事,因此要“执法必严”。后,对违法犯罪行为予以追究,因此要“违法必究”。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入了新阶段,是现代的重大创新,也是我国法治建设质的飞跃。 1pan>年3月10日,十一届第四次会议正式宣告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真正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法律体系的形成并不代表内在结构已经完备,更不意味着内在质量和切实管用,因此要“科学立法”,要求立法不仅在过程中和形式上体现民主性、程序性、合宪性等基本属性,还要在实质上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展现社会良善价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百姓权利意识的,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要求我们必须建设法治政府,因此要“严格执法”,维护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保障和谐社会建设,巩固改革开放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日益加深,各种矛盾问题日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司法效率低下、司法裁判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尤为强烈。司法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后屏障,承担着权利救济、定分止争、制约公权的能,因此必须“公正司法”,要求深化司法综合配套改革一步司法公开,扩大司法民主,提升司法效率,规范司法行为,确保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正义。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强调权利保障较多,责任承担较少。全民责任意识的培育和体系构建相对滞后,是法治意识不强,成为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盲点,因此提出要“全民守法”,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全民法治观念,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真正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提出,是在回应时代诉求、把握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全面依理论的拓展。首先,从有法可依到科学立法,是从法律数量的要求变化为对立法质量的要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折射到立法环节的具体体现。新表述更加立足实际国情,更具时代性。其次,从执法必严到严格执法,是从单纯强调执法严格变化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求执法不仅严明还要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性价值,新表述体现了执法的“严格”而不“严苛”,更具科学性。再次,从违法必究到公正司法,是从单纯强调违法行为必须被追究,变化到了要求司法的过程公开、结果公正,新表述不仅强调形式层面上的责任追究,而且更加注重实质正义的价值追求,更具容涵性。后,从有法必依到全民守法,是从单纯强调法律必须被遵守变化为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无一例外。新表述充分体现了法律的普遍约束力,更具性。 法治是治国理政思想、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全面体现。全面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家长治久安,这是法治建设的时代使命。正如中央全面依委员会次会议所强调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加强对全面依的集中统,坚持以全面依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制。法制指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它是治国手段和法治的基础之一。法制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发展步必不可 …… 发现及认识爱与法,不仅仅是法学家或者哲学家的事情,也应该是每一个人的事情。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爱与法,这是每一个人能够发现及认识爱与法的基础。 爱及法的层次性,大家一定不反对。关于爱及法层次性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值得研究及完善。因为爱的层次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法的取舍,法的层次性基本上是根据爱来设立的。这个理论体系指导着人类的实践,影响人们的生活。 爱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伴随人类始终,它当然值得研究。研究,就要实事求是,既不能美化它也不能丑化它,法的发现及认识,也是一样。 |
摘要 |
章绪论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人类社会在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社会规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就其本质来说,二者都体现了对美的追求、对恶的摈弃与惩罚,体现着人类为社会发展而对自身生物本性中不利于其他生物的本性的自我和对他物的爱。从这一点来说,德与法从根本上体现着人类的“爱”,二者在本质上统一于“爱”。 坚持依,强化德治与法治的融合,必须加强对于人类推己爱人的“爱”的精神的研究,使之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为加强社会道德与法律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从而更好地推动依,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和谐稳定,离不开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制定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决定于占社会大多数的人的理性抉择。如果人人都是雷锋,都做好事不留名,都尊老爱幼,都见义勇为,都拾金不味,都讲诚信,都讲道理,等等,那就不用制定很多禁止性或者惩罚性条款,可以减少很多监督机构及人员,节约社会资源;反之就需要制定禁止性或者惩罚性条款,设立监督及执法机构,财政投入很大。 一直以来,人们围绕人性争论不休,形成了各理论体系。笔者不想介入人性的讨论,只是想用大量的具体案例告诉大家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什么样的,他们“爱什么”。我们根据他们“爱什么”,再去讨论制定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制定什么样的“法”。大秦王朝采纳了法家的主张,统一了六国,但是不久就被农民推翻了。后来的王朝采纳了儒家人性善的说法(人类不仅爱自己还爱别人),增加了很多人性的法律制度,主张以德治国或者德主刑辅、“慎刑”等,王朝延续了很多年。法西斯德国也是一个法制完备的国家,但是在狂热的主义思想指导下,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当然,历还有很或者失败的王朝,它们与失败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是根本上都与当时的统治者认为“人类爱什么”有关。因为如上所说,对“人类爱什么”的判断,会左右这个国家根本制度的制定。 人性是复杂的,有好有坏,而且会随着环境及个人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会受到心理、经济、环境及法治等因素影响。古今中外的义或者圣贤(教、教或者孔子、柏拉图等)基本都提倡无欲无求或者节欲的生活,认为那是人生的高境界。但是,人类的绝大多数还是做不到无欲无求。如果都无欲无求了,人类也就终结了。“爱什么”正是人类存在下去的动力,只是这种“爱”要合适,要有“度”,否则,也会毁灭人类自己。所谓的“度”,其实就是“法”,实在法。 那么人类究竟“为什么要爱”?人毕竟是基因组成的生物,需要通过饮食获得能量,需要通过婚姻传承,需要衣物遮羞及御寒,需要金钱及权力来显示地位,等等。即使是圣贤,也摆脱不了吃喝拉撒睡等基本需要。 因为物质及地位的有限性,为了能在地球上生存,为了能在这个快速发展、日益复杂的社会中过得舒服一点,人不得不与他人竞争。人的基因里天含着自私的特质,在竞争中,各种做法层出不穷。大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无不如此。“为什么要爱”的正确答案,可能就是:如果没有爱,一个人就是失败者,就会被社会或者历史淘汰。历从来没有无爱的人、组织或者国家,很多人、组织或者国家消失不是因为无爱,而是爱多了、爱过了! 人类的爱,是由基因决定的,是人类在几亿年的物种竞争中胜出的根本原因。有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生命括所有动植物)初开始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LUCA(又称作“露卡”)。“露卡”是什么?它来自哪里?研究认为,露卡是一种微生物,看起来与细菌相似,它生活在温暖的水中,一般科学上普遍认同的说法是,露卡来自浅海地区。不过年来,一些科学家认为,露卡可能早出现于火山岩的裂缝中,很多元素都成了它的主要食物,后来,露卡不断演化,才成就了地球上的万物。 科学家认为,露卡初的生命特征简单,可能连细胞膜都不存在,那个时候距今有30多亿年。后来,露化成了单细胞生命,并通过分裂等方式,使单细胞生命的数量越来越多,直到某一天,在机缘巧合之下,2个单细胞融合在一起,新的共生关系“线粒体”开始在地球上出现,地球的生化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科学家认为大约在17亿年之前,线粒体开始在地球上壮大起来,不断地演化成了多种多细胞生命,各类更为复杂的生命形式也由此开始一点点出现在地球之上。不过,追根溯源的话,地球上后来的一…… |
作者简介 |
梁海峰,江苏维世德律师事务所主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维世德法律研究院院长,一级律师(正高),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从事律师工作,1998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05年被评届“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律师”及“南京市优秀志愿者”,06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建设领域百名优秀专业律师”,07年被评为“中国民营企业受欢迎律师”,10年荣获“江苏优秀律师”称号,13年创办了家红十字“梁海峰法援博爱”,投身普法教育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