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搜索引擎位于互联网经济的核心,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生活中诸多的关键决策,但其社会影响形式却是隐秘的。算法霸权、隐性操纵、算法偏向、虚假信息、竟价排名、隐私泄露等问题,使得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机制、信息来源和商业模式饱受质疑。而对于这个问题O为OO的观点,就集中体现在美国互联网观察家伊莱·帕里泽的这本《过滤泡: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中。
帕里泽在书中呼吁,那些可以形塑互联网功能和使用的巨头公司要正视这种信息过滤形式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用户如果对搜索引擎的信息呈现机制一无所知,那么如何判断这些经由算法和利益调整后的结果?本书恰恰捅破了搜索引擎这层“窗户纸”,指出这是件技术的“皇帝新衣”。如何评价搜索引擎?作者提出了一种更为全面、客观的“社会福利”视角,从而避开了单一的运营商或用户的主观视角,或许更为可取。
帕里泽有着强烈的社会公共意识,认为互联网公司有义务也有能力将公共利益纳入自身的考量范围,发挥工匠精神和技术优势,让算法更透明,让用户更知情,让服务更可信。因为对于善的公共生活而言,透明且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至关重要。
精 彩 页:
1994年的春日,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正坐在椅子上思考问题,奋笔疾书。在他创办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the MIT Media Lab)里,年轻的芯片设计师、虚拟现实艺术家和机器人比赛参赛团队正在疯狂地工作,建造未来的玩具和工具。但是尼葛洛庞帝正在考虑一个更简单的问题,一个每天都有数百万人在思考的问题——看什么电视节目。
20世纪90年代中期,数百个电视频道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播放实时节目。这些节目大部分糟透了并且很无聊:新厨房小工具的广告片、“一曲成名”乐队(one-hit-wonder)O新的音乐视频、动画片和名人新闻。对于观众而言,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电视节目称得上是有趣的。
随着电视频道数量日益增多,浏览电视节目的标准方式变得越来越糟糕。你如果浏览5个频道,就会发现内容都差不多,浏览500个频道,内容会有所不同,当数量达到5 000个时,好吧,这个方法已经毫无意义了。
但尼葛洛庞帝并不担心,因为电视业的发展并非毫无希望。事实上,一个解决方案就在眼前。“电视未来发展的关键,”他写道,“就是停止把电视想作电视。”并且他开始把它当作一种具有嵌入式智能的设备,由观众的需求远程控制。作为一个智能的自动化辅助工具,它了解每位观众观看的内容并且抓取与观众相关的电视节目。“现在的电视机可以让你控制亮度、音量和频道,”尼葛洛庞帝写道,“未来的电视将允许你改变电视节目的性、暴力内容和政治倾向。”
为什么要在那里止步呢?尼葛洛庞帝设想未来会有一群智能代理可以帮忙解决像电视这样的问题。就像站在门口的私人管家一样,智能代理只会让你喜欢的表演和话题进门。“想象未来,”尼葛洛庞帝写道,“你的智能代理可以阅读地球上的每一条新闻和每一份报纸,捕捉每一个电视和广播节目,然后得出个性化的结论。这种报纸,你可以称之为‘我的日报’(the Daily Me)。”
尼葛洛庞帝对这个想法思考得越多,他就越觉得它行得通。数字化时代信息过载的解决方案就是智能化、个性化、嵌入式编辑。事实上,这些智能代理并不局限于电视业。正如尼葛洛庞帝向新科技杂志《连线》的编辑所表明的那样:“智能代理无疑是计算机技术的未来。”
在旧金山,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带着忧虑情绪对这个观点做出回应。作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理论的开创者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尼尔就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把计算机和人类结合在一起。但是关于智能代理的讨论让他陷入疯狂。“你们怎么了?”他在自己的网站上写了一封信给“有线社区”(“Wired-style community”),信上写道,“‘智能代理’的概念不仅错误,而且是罪恶的……智能代理的问题日渐成为互联网会比电视好得多还是坏得多的决定性因素。”
拉尼尔确信,因为智能代理们并不是OO的人类,它们会迫使OO的人类以笨拙和像素化的方式与之互动。“智能代理模型抓取和展示你感兴趣的东西,这些模型将是一个卡通模型,然后你通过这些代理的眼睛会看到一个卡通版本的世界。”他写道。
此外,这里还有另一个问题:OO的智能代理可能会屏蔽大部分或全部广告。但是电子商务是由广告驱动的,这些公司看起来不太可能会推出对其O终利益造成强烈冲击的智能代理。拉尼尔写道,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这些代理会拥有双面忠诚——成为可被收买的代理,“不清楚它们为谁工作”。
这是一个明确而尖锐的抗辩。但是,尽管它在网络新闻组中引起了一些议论,但这并没有说服早期互联网时代的软件巨头们。他们深信尼葛洛庞帝的逻辑:哪家公司能在数字化时代的干草堆中寻找到金块,哪家公司就能赢得未来。随着每个人可获得的信息趋向无穷,他们能洞察到注意力崩溃时刻即将到来。你如果想从中获利,就必须让人们收听收看你所提供的信息。在注意力稀缺的世界里要实现这个目标,O好的方法就是提供OO迎合每个人特殊兴趣、欲望和需求的内容。在硅谷的走廊和数据中心出现了一个新的口号:相关性。
每家公司都急于推出一款“智能”产品。在雷德蒙德①,微软发布了“鲍勃”(Bob)——一款基于智能代理概念开发的整套操作系统。鲍勃以一个奇怪的卡通形象示人,这个卡通形象与比尔·盖茨惊人地相似。在旧金山的丘珀蒂诺②,苹果公司推出了“个人桌面助理”——“牛顿”(Newton),其核心卖点就是潜伏在米色外表下尽职尽责的智能代理。而差不多在“牛顿”发布的十年后,iPhone才问世。
事实上,这些新的智能产品遭到了炮轰。在聊天组和电子邮件列表中,实际上存在一个针对“鲍勃”的“毒舌”产业。用户们无法忍受鲍勃。《电脑世界》(PC World)将其称为有史以来O糟糕的25个科技产品之一。苹果的“牛顿”也没好到哪里去。虽然苹果公司已经投资了超过1亿美元来开发这个产品,但在O初的6个月内,这款产品销售惨淡。如果你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智能代理互动的话,问题很快就会浮出水面:它们并非那么聪明。
如今,十年沧海桑田,智能代理却依旧不见踪影。看起来,尼葛洛庞帝的智能代理革命似乎失败了。每天醒来后,我们向电子管家简短介绍自己当天的计划和愿望,这样的情景并没有出现。
P22-24
作者简介:
方师师,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数字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研究兴趣包括批判算法研究、在线内容治理等。在《传播与社会学刊》《现代传播》《OO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记者》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多篇署名文章和评论。
目录:
前言
OO章 相关性的追逐赛
第二章 用户即内容
第三章 阿得拉社会
第四章 “你”的循环
第五章 公众无关紧要
第六章 你好,世界!
第七章 被迫照单全收
第八章 逃离小圈子
致谢
延伸阅读
注释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