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顾基平主编湖南师范出版g》[40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顾基平主编湖南师范出版g

  • 出版社:读买天下图书专营店
  • 出版时间:2021-08
  • 热度:12672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38:0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作者:顾主编
定价:42.0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8-01
ISBN:9787564842864
印次:
版次:
装帧:
开本:

  内容简介

该系列教材既是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专用教材,也是全省高校教师资格考书,对提高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质量、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以及教师素质与将发挥重要作用。本书在吸收的研究成果并结合高等教育实际的基础上,扼要介绍了教育法的基本原理和我国教育基本制度、教育法律责任和教育法律救济,论述了高等学校、高校学生、高校教师的地位、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

章教育法的基本原理

节教育法的含义

第二节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第四节教育法律关系

第二章高等教育制度

节职业教育制度

第二节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第三节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第四节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

第三章高等学校

节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设立·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第四章 高校教师

节高校教师的地位

第二节高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高校教师资格制度·

第四节高校教师职务制度

第五节高校教师聘任制度

第五章高校学生

节高校学生的地位

第二节高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高校学生的学籍管理

第六章教育法律责任和教育法律救济

节教育法律责任

第二节教育行政复议

第三节 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

附录

附录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附录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附录4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附录5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附录6教师资格条例

附录7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党的十九大和、《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到家事业发展全局这一的战略高度。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关键一环,面向新入职的青年教师,目的是使青年教师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增强职业道德修养,依法从教,实现职业专业化和角色转变的双重目标。梅贻琦先生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需要的教师,而的教师需要深谙大学之道和为师之道,其既要是拥有高尚师德和充分人格魅力的教育者,同时也要是拥有教育理想、对学生能够鱼渔同授的终身学习者。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正是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所需,也是适应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之所需,更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之所需,是为高校源源不断培育好老师的基础的培训。

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建设工作,提高岗前培训教学效果,2005年由湖南省教育厅组织、湖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负责具体实施,编写了用于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本教材。2010年,我们对教行了全面的修订。同时,为了提高新任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又出版了《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2015年,再次组织对上述五本教行了修订。

五年来,这套教材在提高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质量与效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伴随着中国社会主入新时代,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也发表了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与此同时,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学方法、手段不断更新。这些都对高等学校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需要我们与时,对教材内行更新。因此,20209月以来,我们组织了对这套教材的第三次修订与再编。编委会召开教材修订会议,组织相关主编与专行了认真研讨,提出了具体可行的修订、再编方案,决定对《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三本教行修订,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两本教行再编。经过各位编一年的辛勤劳动,编写工作现已完成。

要是:

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新修订、编写的教材,强调高校教师要德才兼备,尤须以德为先,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全过程,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2.新修订、编写的教材,将《加强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谈》内容融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相结合,体系结构更趋完善,更加科学,呈现条目化、专题化,层次清晰、观点正确、语言精练、突出。五本教材在内容上各自独立,但在编写风格上相对一致。

3.新修订、编写的教材,强调内容的性、实效性,剔除了陈旧、重复的内容,吸纳五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内容、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增加了内容新颖、实用性和指导性更强的案例。

本套教材是湖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编委会希望其能够引发和加深读者对做一名好老师的思考和体悟。由于我们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衷心希望广大读者同仁不吝赐教。


  摘要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是以教育学和法学为主要学科基础,以高等教育法律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揭示高等教育法律规律为研究目的的一门边缘性的法学分支学科。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步入以法治教的轨道,到2pan>世纪初,我国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伴随着教育现代化、法制化程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开展,高校教师的素质和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就知识素养而言,教育法规知识已日益成为教师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师,要想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依法执教,并自觉地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首先就必须对教育法的相关原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节教育法的含义

一、教育法的定义

(一)法的定义与特征

在阐述教育法的定义之前,首先必须了解法的概念。什么是法、如何阐释其含义,自法产生以来,一直是存有争议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法”除与“刑”通用外,也往往与“律”通用。从《尔稚·释诂》记载中可以看出,在秦汉时期,“法”与“律”二字已同义,都有常规、均布、划一的语义。《唐律疏议》更明确地指出,“法亦律也,故谓之为律”,并称战国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商鞅传授,改法为律”。“法”与“律”复合,作为“法律”独立合成词,在古代文献中偶尔出现过,但主要现代的用法。清末以来,“法”与“法律”是并用的。但由于“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泛指法的整体,狭义的“法律”特指拥有立家机关依照特定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为了避免造成混乱,学者们有时把广义的“法律”称为“法”。

在西文中,含有“法”“法律”语义的词更为复杂。除英语中的law同汉语中的“法律”对应外,还有拉丁文的 juslex、法文中的 doitloi、德文中的 rechtgesetz等。它们不仅有“法”的语义,而且都兼有权利、、正义等内涵。而关于“法”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如从法的本体下定义,就有规则说、命令说、判决说和行为说;从法的本源下定义,就有神意说、理性说、意志论、权力论和必然论(规律论);从法的作能下定义,则有正义工具论、社会控制论和事业论笔

我国法学界一般将法的定义界定为:

“法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它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它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某种社会目标的工具。”

法的特征是法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标志性所在。不管法如何定义,法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法是调节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法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它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调整社会关系,因为正是人的行为才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得以建立和存在。“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之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的对象。”法律是针对人的行为而设立的,它与道德规范、技术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法律通过约束行为来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法在形式上还具有规范性、一般性或概括性的特征。法所调节的对象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一般的人;法不是仅适用一次,而是在其生效期间内反复适用的。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2.家制定、认可和解释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的种类很多,法只是其中的一种,其他社会规范还有道德规范、规范、各种礼仪、政治规范(政治集团章程、政治生活准则)、经济规范(经济交往中应遵守的规则)、各种职业规范等,只有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按照专门的程序和权限制定、认可和解释的,制定、认可、解释是法律创制的三种主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