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明清科举文献学研究张晓春经济社计算机与互联网书籍》[44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明清科举文献学研究张晓春经济社计算机与互联网书籍

  • 出版社:青草书店专营店
  • 出版时间:2021-09
  • 热度:11992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38:0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明清科举文献学研究
作者:张晓春,范心恒著
定价:100.0
出版社:经济社
出版日期:2021-09-01
ISBN:9787519609368
印次:
版次:
装帧:
开本:

  内容简介

本书主括:八股文兴衰的历史争议、科举学方法论研究、创造性阅读与神圣的创作、儒教仪式与童蒙科举、八股文创作方法、音韵学文献与诗律文献研究等内容。


  目录

章八股文兴衰的历史争议/1

节科举制考试争议的开始/1

第二节 八股文起源说争议 /3

第三节 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之争议/8

第四节 宋代科举考试内容及其争议/26

第五节八股文形成过程与八股文争议的焦点/30

第六节重构北宋新经义学/34

第二章科举学方法论研究/38

节科举学文献方法/38

第二节科举学谱系方法/42

第三节科举学结构主义方法/44

第四节科举学解释方法/47

第五节 科举学与传统哲学的比较方法/53

第三章创造性阅读与神圣的创作/58

节文本浅阅读与深阅读/58

第二节《师说》与八股文的历史渊源关系/64

第三节论韩愈《师说》八股文模式/74

第四节深阅读韩愈《师说》透析三段论/78

第五节神圣的创作与创造性阅读的有机统一/81

第四章 儒教仪式与童蒙科举 /89

节儒家教化与圣教仪式/89

第二节儒家圣教:读书门法(一)/96

第三节儒家圣教:读书门法(二)/107

第四节童蒙文献研究/117

第五节《增广贤文》文献研究/121

第五章八股文创作方法/123

节《花样集锦》中八股文的创作方法/123

第二节 八股文创作与朱卷点评 /135

第三节 清代八股文小题正鹄点评 /153

第四节 明清科举试帖诗创作与文献/159

第五节八股文课艺结构分析法/170

第六章音韵学文献与诗律文献研究/176

节明清音韵学与诗歌文献研究/176

第二节音韵学概念的解释/182

第三节重新解释“古无轻唇音”命题/211

第四节重新认识轻重唇音分化的历史问题/214

第七章私塾教学与科举文献研究/223

节《千家诗》文献研究/223

第二节《唐诗三百首》文献研究/231

第三节 明清科举馆课文献拾遗 /240

第四节古典文本结构与八股文结构的解释/251

第五节古典结构主义分层解读——学者必以规矩/256

第八章〈清河堂诗钞〉文献珍藏版/260

节《清河堂诗钞》文献(一)/260

第二节《清河堂诗钞》文献(二)/264

第三节 清河堂赋 /275

第四节 至圣孔子赋 / 278

第五节儒家赋 /280

后记/286


  前言

张晓春是吉首大学罗康隆教授的学生,2016年在民族学和人类学举行的国际工商人类学研讨大会上,经罗康隆教授的介绍,我认识了张晓春和他的同学同事范心恒老师,并在后来成为他们在马来西亚精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中方博导。

2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3月,张晓春来做访问学者,我是他的导师。我们成为真正的双重的师生关系,并有了的接触。这样,我们师生之间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我对他亦有了深入了解。张晓春曾经当过兵,做过医生。2007年师从吉首大学罗康隆教授学习民族学和人类学。毕业后,在贺州学院从事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从他的言谈中,我得知,他是一个勤奋和爱思考的学生,在读研期间就出版一本专著《过程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还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到贺州学院任教以后,又出版了三部专著,文20多篇。地方院校教学任务繁重,他还能写出这么多高质量的专著和论文,算是高产了。

张晓春在中国社科院访学期间,我对他撰写博士论文涉及的中国企业、企业经济管理和新城镇化建设以及我研究的中国伞式蜂窝式二元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行了专门的指导。我在指导张晓春的博士论文过程中,发现张晓春知识比较渊博,他对医学、文学、历史、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知识有着比较系统的学习和积累,而且国学根底比较扎实。张晓春在做高访和读博士期间,和范心恒一起完成了《明清科举文献学研究》一书,即将由经济社正式出版。我是他们的中方导师,理应为学生张晓春和范心恒的合作专著简言为序,以资鼓励,希望他们未来在学界会有更大的影响。

在张晓春将他的全部书稿发给我以后,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详细阅读他的全部书稿。但是,全书的主体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我通读了几遍,我将全书内容概括为四个字:阅读写作。其实,张晓春和范心恒都是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的。无论是过去的八股取士制时期,还是现代,读书人都强调阅读写作。阅读是写作关键的一个环节,一个不会阅读的人肯定不会写作。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全书的主体框架结构与内容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说明晓春在写作技巧上比较成熟。

在阅读书稿的过程中,我发现张晓春和范心恒同学收集的明清科举文献资料有价值,大部分文献资料都是公开发表的。如学生开学典礼祭孔的《祭文),这些资料在民间已经不多见了,大多数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销毁,现在几乎荡然无存。值的是晓春收集的八股文资料,如清代比较罕见的湖南大书法家何绍基的科举论文、云贵第66——湖南长沙劳宗光的科举论文、浙士许乃普的科举论文等,这些科举文献资料都是公开发行的,有着重要的科举文献价值。

除了以上这些封疆大吏的科举文献资料之外,他还收集了许多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的课艺教案资料,这也是重要的科举教育文献资料。从晓春提供的图片资料来看,这些八股文课艺资料都是珍贵的手抄本。值得我高兴的是,晓春收集了许多清河堂张姓学子的科举文献资料,如他收集的《诗文札记》《清河堂诗钞》和他的曾祖父张华峰下来的科举八股文课艺实物资料。这些科举实物资科,充分证明了张姓学子在科举道路上走得多么的艰辛。原以为这些读八股文的科举学子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同我们现代读书人一样,没有太大的差别。当我读到《清河堂诗钞》中的《龙舟竞渡》这首七律诗:

报道龙舟不暂停,芳瑰共吊白沙汀。灌时鄂渚千层碧,竞罢君山四面青。鼓动画桡惊水伯,帆(原诗句是,晚春改)开巨浪走湘灵。可怜五月(原诗句是当日,晓春改五月)沉江者,楚国倾(原诗句是,晓春改为楚国倾)。

吾读后颜与古人同慷慨。这些张姓学子勤耕苦读,忧国忧民。从这些诗句中,我们领略到张姓学子的家国情怀。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届原的沉痛悼念之情与对楚国人民的无限热爱。晓春将作者原诗中的几个字改动后,诗意的确大不一样。如:显得更具有视觉的聚焦感和动态感,显得更大气,给人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感觉:当日指代不明,用五月指代更明确一些;,与前面一醉二字没有实质性的意义,相反有害主题内涵,同时表现出读书人太多的消极情绪,缺乏一种积极的爱国情怀,缺乏深刻的政治教育意义和艺术感染力。晓春后用楚国倾三字,将全诗凝炼升华到艺术境界,并将《龙舟竞渡》的主旨变成对楚国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屈原的深切怀念。这样,《龙舟竞渡》展现出一幅史诗般的历史画卷,显得苍凉宏阀。足见晓春对诗歌艺术的造诣。这是我对这本书资料阅读的深刻感受。

前面已说到,我把这本书概括为四个字,即阅读写作。从张晓春和范心恒提供的科举文献资料来看,晓春和心恒二位同学的阅读能力是比较强的。我从书稿第三章创造性阅读与神圣的创作中发现,晓春和心恒在阅读韩愈《师说》时的确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韩愈《师说》这篇短文可能有成千上万的研究者读过,张晓春和范心恒同学通过创造性阅读,能够读出韩愈《师说》中的师之所存,道之所存的儒家师道思想而探索出八股文模式的历史源头。他们这种深阅读、深剖析、透视深结构的阅读方法,我将之界定在创造性阅读上应该是不为过的。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观点一定正确,而是这给我们阅读唐宋古文提供了一种深阅读范式,他们用八股文起、承、转、合的逻辑思维范式重新审视韩愈《师说》.重新解读韩愈《师说》,使韩愈《师说》令人耳目一新。张晓春和范心恒用八股文思维模式解读完以后,接着又用三段论再次解读韩愈《师说》,实际上,他们是用西方三段再次检验韩愈《师说》中的师之所存道之所存的正确性及韩愈《师说》的伟大意义。他们发现八股文思维模式和西方三段论思维模式是基本相同的,通过中西方两种思维模式的比较,他们发现人类思维模式具有某种通识性、共识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人类在认识同一个问题时,其论证手段和思维模式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或者说是基本相同的,比如,同是写论文,无论是西方人的三段论,还是中国传统的八股文写作模式,都强调主题,西方强调抓主题,中国强调破主题;西方强调论证和论据,中国强调起、承、转、合,在理论上都是相通的、相同的。在这里,张晓春和范心恒没有别的意思,他们只想证明为什么同是一种论证思维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基本相同的论证思维模式,八股文论证思维模式被中国人说成是迁腐的、落后的、不科学的甚至是的,因而被视为扼杀中国思步的精神枷锁;西方三段论则被视为科学的、积极的步的创造人类文明的思维工具。通过张晓春、范心恒二重检验结

果表明:我们对八股文的批判是错误的。八股文和三段论一样,同样是一种思维工具,同样是一种论证手段,同样对人类思维训练具有归纳和演绎的作用。

如果说张晓春和范心恒的创造性阅读超出了一般人的能力和的话,那么他们的神圣的创作也表现出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和学识。《明清科举文献学研究》没有局限于一种单一的写作范式,书中有争议性的论证、历史文献的评述、科举文献问题研究和科举文献考证;再到诗词歌赋、音韵修辞资料整理与校对,这都说明了张晓春和范心恒创造性写底和对各种写作范式游刃有余的把握,虽然现代人并不知道赋体诗文为何物,但是张晓春和范心恒大胆地实践创作,在本书中创作的三赋,即《清河堂赋》《至圣孔子赋》和《儒家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是读几本书就能做到的,或者说读几篇赋体诗文就能写出来的。张晓春和范心恒的勤奋以及对知识体系的悟性、对相关知识的积累,使他们鹤立鸡群,卓然成家。

晓春和心恒二人合作的这本专著也存在一些问题,作为文献学研究,研究的东西还是少了一点,许多还是手资料,未能得到很好的诠释。这样会显得资料多而研究的问题少。也许是由于时间关系,晓春和心恒同学未能做深入的研究,希望他们以后能继续在这方面做深人的探索,能展示出更多的研究成果。还有一个问题,在第二章科举学方法论中,其方法对书中有些内容指导性不够具体。更确切地说,有些方法与本书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当然,晓春和心恒同学可能是将科举学方法论作为未来八股文研究的指导性纲领文献。后,我希望晓春和心恒同学在未来的科举学研究领域中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为师孤陋寡闻,是为序,寄予学生,当以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