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榜样的力量:酒泉劳模档案 |
作者: | 杨振伟主编 |
定价: | 48.0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1-12-01 |
ISBN: | 9787546821382 |
印次: | |
版次: | |
装帧: | |
开本: |
内容简介 | |
全书分为旗之歌、旗之林、旗之颂、结语四个单元。书稿中尽可能全地收集了酒泉市各级劳模、工作者的基本资料,对事迹材料比较丰富、影响力较大的50位,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介绍。对其他劳模,以图片形式予以介绍。以事迹感召人民群众以劳模为榜样,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 |
目录 | |
劳模颂 杨建中:困境中的专家 张润元:花开沙格楞 王德贵:反扒之拳 李兴茂:法官的楷模 李朝杰:饮苦回甘 范登举:“种菜状元”“致富领头雁” 王克忠:风沙中挺立的标杆 顾天祥:红旗林场的一面红旗 贺廷泽:锅炉前的甜蜜事业 张万清:让空气更加香甜 邱正杰:小干部大事迹 郭新年:贫困村的蜕变 于文德:让每一滴水浸润戈壁 董小泊:搏击长风 康丽:真情浇安花 刘锦帆:梦想同风车飞转 比哈依卡等: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喜:新中国石油战线的铁人 李云亭:爱油如血的油库工 文学军:治安民警的标兵 黄本杰:小柜台,大舞台 布列利:光辉的职业 吴永芳:抹尽 段文杰:让丝路花雨播撒全球 冯三福:一粥一饭献爱心 王丽姝:花样园丁 薛奎邦:卫士新风 陆光亭:矿山愚公 廖义清:“倔脾气”车间主任 郭泉生:造纸业冲浪者 翟玉常:铁人故乡铁汉子 孙德福:一心为了企业发展 王永康:奔走田间“王高产” 王怀镇:誓愿毕生做园丁 田彦明:苦钻技术勤创新 马文学:防疫战线的民族干部 本布来:一心为牧区经济振兴的民族干部 赵振彰:自强不息追寻光明 杨明基:汗水浇铸的 金耀三:油城法官不徇私情 冯国成:精医重德救病患 彭冰征:小学教育的标兵 段学义:戈壁滩上的育种专家 朱兵:反贪先锋 王大和:创业创新自述 贾生活:创新发明造福多 倪建英:一片真情献环卫 万桂兰:自学成才的律师 李生虎:谱写葡萄创业歌 王志军:机器医生 张晓云:母婴健康的守护者 柴长录:智多星与土专家 王冲:节水惠民,科技创新 周业德:施工一线的水电人 曹杰:科研排头兵 白万荣:“羊司令”敢当带头人 顾红艳: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杨生祥:“枸杞达人” 李彩芸:敦煌旅游追梦人 群英谱 酒泉劳模档案 结语 |
前言 | |
杨建中:困境中的专家 杨建中是河南淮滨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志愿来到大西北,担任甘肃农垦局酒泉分局农科所技术员。 杨建中深入研究西北地区玉米种植技术,努力改良和培育玉米优良品种,在当时科研条件十分简陋、政治气候复杂多变、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顶着压力,冒着风险,沉到生产一线,以坚韧的毅力和艰苦的劳动,改变了垦区粮食生产状况,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1963年,杨建中发表篇学术论文——《关于河西玉米问题的商榷》,就发展河西玉米生产提出科学论断和建议;1964年至1966年,杨建中着力研究河西玉米种植区划和技术,指导黄羊河农场大面积种植玉米,实现了单位面积产量翻番,同时写出专题报告和论文1pan>篇,培育出中熟优良玉米新品种2个,举办玉米种植培训班,热心授课,积极推广,培养了技术骨干,推广了种植技术。其后一段时间,杨建中被诬为“学术”,受到批判。他利用劳动改造的机会,观察记录玉米育资料,撰写研究报告8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972年,农科所恢,杨建中继续担任农业技术员,负责丰产玉米研究工作。当听到一个农场玉米亩产不到300斤都被评为典型时,他说:“这是我们玉米研究者的耻辱。我要洗刷这个耻辱!”他说到做到,连续3年到这个农场蹲点,全面研究当地玉米的品种、栽培和生物学特征。为了观察玉米开花习性,他顶着烈日酷暑和蚊虫叮咬,连续几个昼夜吃住在玉米地里。群众说,老杨哪里是在工作,是在拼命。他说:“要改变生产落后的面貌,不拼命怎么行!”……3年后,这个农场玉米单产达到700斤,杨建中才欣慰地离开。 玉门垦区海拔高、盐碱重、低温多风、荒草漫天,作物品种单一、生长期短、产量很低,一度被人们认为不适合玉米种植。杨建中不信邪,不畏惧,在大量研究南繁北育资料的基础上,选育出玉单34、玉单2等特早熟玉米新品种,于1977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单产达到千斤以上。为了培育出更多优良品种,他多年奔波于海南、甘肃之间,北方收了南方育,南方收了北方种,不辞劳苦,任劳任怨。有一年海南大旱,试验田浇不上水,杨建中毫不犹豫地挑水浇田,一连几天不休息。在关注生产性研究的同时,杨建中重视理论研究,涉及玉米D型基因转育、对生叶玉米应用和实践、玉米密植理论探讨等当时比较前沿的学术探索,着手将长期的试验资料和研究成果撰写成书,惠及更多的生产经营者和学术研究者。 1987年,杨建中被评为“甘肃农垦系统工作者”,同时受到农垦部表彰奖励;1979年,杨建中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摘要 | |
杨建中:困境中的专家 杨建中是河南淮滨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志愿来到大西北,担任甘肃农垦局酒泉分局农科所技术员。 杨建中深入研究西北地区玉米种植技术,努力改良和培育玉米优良品种,在当时科研条件十分简陋、政治气候复杂多变、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顶着压力,冒着风险,沉到生产一线,以坚韧的毅力和艰苦的劳动,改变了垦区粮食生产状况,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1963年,杨建中发表篇学术论文——《关于河西玉米问题的商榷》,就发展河西玉米生产提出科学论断和建议;1964年至1966年,杨建中着力研究河西玉米种植区划和技术,指导黄羊河农场大面积种植玉米,实现了单位面积产量翻番,同时写出专题报告和论文1pan>篇,培育出中熟优良玉米新品种2个,举办玉米种植培训班,热心授课,积极推广,培养了技术骨干,推广了种植技术。其后一段时间,杨建中被诬为“学术”,受到批判。他利用劳动改造的机会,观察记录玉米育资料,撰写研究报告8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972年,农科所恢,杨建中继续担任农业技术员,负责丰产玉米研究工作。当听到一个农场玉米亩产不到300斤都被评为典型时,他说:“这是我们玉米研究者的耻辱。我要洗刷这个耻辱!”他说到做到,连续3年到这个农场蹲点,全面研究当地玉米的品种、栽培和生物学特征。为了观察玉米开花习性,他顶着烈日酷暑和蚊虫叮咬,连续几个昼夜吃住在玉米地里。群众说,老杨哪里是在工作,是在拼命。他说:“要改变生产落后的面貌,不拼命怎么行!”……3年后,这个农场玉米单产达到700斤,杨建中才欣慰地离开。 玉门垦区海拔高、盐碱重、低温多风、荒草漫天,作物品种单一、生长期短、产量很低,一度被人们认为不适合玉米种植。杨建中不信邪,不畏惧,在大量研究南繁北育资料的基础上,选育出玉单34、玉单2等特早熟玉米新品种,于1977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单产达到千斤以上。为了培育出更多优良品种,他多年奔波于海南、甘肃之间,北方收了南方育,南方收了北方种,不辞劳苦,任劳任怨。有一年海南大旱,试验田浇不上水,杨建中毫不犹豫地挑水浇田,一连几天不休息。在关注生产性研究的同时,杨建中重视理论研究,涉及玉米D型基因转育、对生叶玉米应用和实践、玉米密植理论探讨等当时比较前沿的学术探索,着手将长期的试验资料和研究成果撰写成书,惠及更多的生产经营者和学术研究者。 1987年,杨建中被评为“甘肃农垦系统工作者”,同时受到农垦部表彰奖励;1979年,杨建中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