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动态赋能网络空间防御杨林计算机与互联网书籍》[39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动态赋能网络空间防御杨林计算机与互联网书籍

  • 出版社:人天书店图书专营店
  • 出版时间:2017-05
  • 热度:12216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38:0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动态赋能网络空间防御
作者:杨林,于全
定价:128.0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115485618
印次:1
版次:1版1次
装帧:
开本:小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了基于动态赋能的网络空间防御,深入剖析了系统同源同质带来的问题,归结了当前动态化技术发展的基本现状。以整个被防御的信息系统实体层次结构为依托,从自身内部的硬台、软件服务、信息数据和外部的网络通信4个方面分别研讨了目前主流的动态化防御技术,探讨其可能的路线,梳理与现有技术产品的关系,并对这些技术的增益、系统综合效率等方行宏观分析和讨论。
本书主要面向对动态赋能的网络空间防御感兴趣的电子信息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从事网络科研工作的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可作为电子信息相关研究生课程的教材,也适合于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危机 2
1.1.1 信息化的蓬勃发展 2
1.1.2 信息化的美好体验 3
1.1.3 信息化带来的危机 5
1.2 的网络攻击 10
1.2.1 网络犯罪 10
1.2.2 APT 11
1.3 无法避免的漏洞 15
1.3.1 层出不穷的0day漏洞 15
1.3.2 厂商产品的不性 16
1.3.3 SDL无法漏洞 20
1.3.4 厂商防御的被动性 24
1.4 先敌变化的动态赋能 24
1.4.1 兵法中的因敌变化 25
1.4.2 不可预测性原则 29
1.4.3 动态赋能的网络空间防御思想 31
第2章 动态赋能防御概述 33
2.1 动态赋能的网络空间防御概述 34
2.1.1 网络空间防御的基本现状 34
2.1.2 网络空间动态防御技术的研究现状 36
2.1.3 动态赋能网络空间防御的定义 37
2.1.4 动态赋能网络空间防御体系架构 39
2.2 动态赋能防御技术 40
2.2.1 软件动态防御技术 42
2.2.2 网络动态防御技术 44
2.2.3台动态防御技术 47
2.2.4 数据动态防御技术 49
2.2.5 动态赋能防御技术的本质—时空动态化 50
2.2.6 动态赋能防御效能评估与智能决策技术 51
2.2.7 动态赋能防御技术的本质——时空动态化 54
2.3 动态赋能与赛博杀伤链 55
2.3.1 软件动态防御与杀伤链 56
2.3.2 网络动态防御与杀伤链 56
2.3.3台动态防御与杀伤链 57
2.3.4 数据动态防御与杀伤链 58
2.4 动态赋能与动态攻击面 58
2.4.1 攻击面 58
2.4.2 攻击面度量 60
2.4.3 动态攻击面 61
2.5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65
第3章 软件动态防御 71
3.1 引言 72
3.2 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技术 73
3.2.1 基本情况 73
3.2.2 缓冲区溢出攻击技术 75
3.2.3 栈空间布局随机化 79
3.2.4 堆空间布局随机化 82
3.2.5 动态链接库地址空间随机化 83
3.2.6 PEB/TEB地址空间随机化 85
3.2.7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87
3.3 指令集随机化技术 88
3.3.1 基本情况 88
3.3.2 编译型语言ISR 89
3.3.3 解释型语言ISR 93
3.3.4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98
3.4 就地代码随机化技术 98
3.4.1 基本情况 98
3.4.2 ROP工作机理 99
3.4.3 原子指令替换技术 103
3.4.4 内部基本块重新排序 103
3.4.5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105
3.5 软件多态化技术 106
3.5.1 基本情况 106
3.5.2 支持多阶段插桩的可扩展编译器 107
3.5.3 程序分段和函数重排技术 108
3.5.4 指令填充随机化技术 108
3.5.5 寄存器随机化 110
3.5.6 反向堆栈 110
3.5.7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111
3.6 多变体执行技术 111
3.6.1 基本情况 111
3.6.2 技术原理 112
3.6.3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115
3.7 本章小结 116
参考文献 117
第4章 网络动态防御 123
4.1 引言 124
4.2 动态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127
4.2.1 基本情况 127
4.2.2 DyNAT的技术原理 128
4.2.3 DyNAT的工作示例 132
4.2.4 IPv6地址转换技术 134
4.2.5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136
4.3 基于DHCP的网络地址空间随机化分配技术 138
4.3.1 基本情况 138
4.3.2 网络蠕虫的传播原理 138
4.3.3 网络地址空间随机化抽象模型 139
4.3.4 系统原理和部署实施 140
4.3.5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142
4.4 基于同步的端信息跳变防护技术 143
4.4.1 基本情况 143
4.4.2 DoS攻击原理 144
4.4.3 端信息跳变的技术原理 145
4.4.4 端信息跳变核心技术 147
4.4.5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150
4.5 针对DDoS攻击的覆盖网络防护技术 151
4.5.1 基本情况 151
4.5.2 覆盖网络的体系结构 152
4.5.3 DDoS攻击原理 152
4.5.4 DynaBone技术原理 153
4.5.5 DynaBone的策略 156
4.5.6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157
4.6 本章小结 158
参考文献 159
第5章台动态防御 163
5.1 引言 164
5.2 基于可重构计算台动态化 165
5.2.1 基本情况 166
5.2.2 技术原理 166
5.2.3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176
5.3 基于异台的应用热迁移 176
5.3.1 基本情况 177
5.3.2 技术原理 177
5.3.3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185
5.4 Web服务动态多样化 185
5.4.1 基本情况 185
5.4.2 技术原理 186
5.4.3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189
5.5 基于入侵容忍台动态化 190
5.5.1 基本情况 190
5.5.2 技术原理 191
5.5.3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197
5.6 本结 197
参考文献 199
第6章 数据动态防御 203
6.1 引言 204
6.2 数据随机化 206
6.2.1 基本情况 206
6.2.2 技术原理 207
6.2.3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210
6.3 N变体数据多样化 211
6.3.1 基本情况 211
6.3.2 技术原理 211
6.3.3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216
6.4 面向容错的N-Copy数据多样化 217
6.4.1 基本情况 217
6.4.2 技术原理 218
6.4.3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22
6.5 应对Web应用的数据多样化 221
6.5.1 基本情况 221
6.5.2 技术原理 222
6.5.3 基本效能与存在的不足 226
6.6 本章小结226
参考文献 227
第7章 动态防御的效能评估技术 231
7.1 引言 232
7.2 动态赋能技术防御效能的整体评估 234
7.2.1 层次分析法 234
7.2.2 模糊综合评估 236
7.2.3 马尔科夫链评估 238
7.2.4 综合评估算例 239
7.3 基于漏洞分析的动态赋能技术防御效能评估 245
7.3.1 漏洞评估思想 245
7.3.2 漏洞分析方法 245
7.3.3 漏洞分类方法 247
7.3.4 漏洞分级方法 249
7.4 基于攻击面度量的动态目标防御效能评估 256
7.4.1 基于随机Petri网的攻击面度量方法 257
7.4.2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攻击面度量方法 260
7.5 动态目标防御与系统可用性评估 266
7.5.1 博弈论方法 267
7.5.2 对系统开发、部署、运维的影响 270
7.6 本章小结 273
参考文献 273
名词索引 275

  
1.理论基础和新技术成果的综合体; 2.科研工作的理想参考书; 3.新科研项目的技术成果;. 4.本书作者所在的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网络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承担过多项科研项目,具有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相关基础,所阐述的原理方法较好地结合了理论与工程实现。

  媒体评论
1.理论基础和新技术成果的综合体;
2.科研工作的理想参考书;
3.新科研项目的技术成果;.
4.本书作者所在的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网络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承担过多项科研项目,具有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相关基础,所阐述的原理方法较好地结合了理论与工程实现。

  作者简介
于全,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5年9月出生于江西九江,198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1986年至1988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电磁场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92年获得里摩日大学光纤通信专业博士学位。现参某工程师,是我军战术通信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长期在科研一线承担通信装备体设计与型号研制任务,先后主持完成了我军代战术通信网络、国内部软件无线电台等2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在我军战术通信的发展战略、论证、系统、综合集成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步1项、1项,军队科步4项、2项;申请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专著1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军队专业技术优秀人才一类岗位津贴,荣立1次、2次,被评为“中国青年五四标兵”、“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全军首届十大学标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