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地质公园旅游专题研究 |
作者: | 罗伟,鄢志武著 |
定价: | 79.0 |
出版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1-05-01 |
ISBN: | 9787569283501 |
印次: | |
版次: | |
装帧: | |
开本: |
内容简介 | |
本书结合当前地质公园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热点话题,从旅游的角度出发,较为系统地概述了地质公园的相关基础知识,并结合相关案例从地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地质公园旅游规划、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发展、国内外地质公经验以及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开发、保护和影响评估等具体阐述了地质公园旅游专题研究的相关内容。 本书内容覆盖面广,深入浅出,注重地质公园理论与建设实践、典型案例的有机结合,既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地质学、地理学、旅游管理等本专科生、研究生的课程教材,又可作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者及地质公园、旅游景区等行业从业人员的学习参考用书。 |
目录 | |
章地质公园旅游概述 节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 第二节地质地貌旅游景观审美 第三节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与审批 第四节 地质公园发展及其启示 第二章地质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 节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研究现状 第二节地质遗迹资源遥感图像解析原理与内容 第三节DEM在岩溶地貌景观调查中的应用 第四节地质遗迹资源评价实证研究 第三章地质公园旅体规划研究 节 地质公园与发展目标 第二体布能分区 第三节地质遗迹资源保护规划 第四节地质公园科学研究规划 第五节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规划 第六节客源市场与旅游产品规划 第四章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发展研究 节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研究现状与经验 第二节地质公园科普旅游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实证评价 第五章 国内外地质公经验与启示 节美国国家公园经验与启示 第二节香港地质公园经验与启示 第三节湖北省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地质公园旅游专题研究案例 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案例 第二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案例 第三节地质旅游资源保护案例 第四节地质公园影响评估案例 附录 附录一: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标准(2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 附录二:国家地质公园验收标准(2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 附录三:《建立国家公园体方案》(2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 附录四:《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 体系的指导意见》(2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 参考文献 |
前言 | |
地质公园(Geopark)是指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的自然区域。我国十分重视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自2000年诞生批国家地质公园以来,我国地质公园创建工作走过了20周年,意义重大,值得纪念。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地质公园4pan>处,正式命名国家地质公园220处,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56处,批准建立省级地质公园300余处,成为全球建立地质公园多的国家。 我国地质公园的快速发展,凝结了老一辈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地学及相关学科学者的辛勤与汗水,“发展旅游地学学科,建设旅游地学专业”的呼声从未间断,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沿着先行者的脚步纷纷涉足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本书作者先后主持和参与了甘肃张掖丹霞地貌、甘肃碌曲则岔石林、宁夏灵武恐龙化石遗址以及湖北通山隐水洞、恩施腾龙洞大峡谷、京山空山洞、房县青峰山、竹溪十八里长峡、竹山武陵峡、保康尧治河、来凤百福司、京山太子山等十余个地质公园的申报、规划、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工作,通过将多学科理论方法运用于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开展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步深化了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很欣慰地看到,在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一大批地质公园通过发展旅游业,不仅带动了居民就业和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改变了乡风村貌,有力地推动了贫困落后地区的旅游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本书结合当前地质公园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热点话题,从旅游的角度出发,较为系统地概述了地质公园的相关基础知识,并结合相关案例从地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地质公园旅游规划、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发展、国内外地质公经验以及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开发、保护和影响评估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地质公园旅游专题研究的相关内容。本书、二、三、四、五章及附录由武汉轻工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罗伟副教授编著,第六章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鄢志武教授编著,武汉轻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田瑶、魏侃利、靳梦婷、林雅慧、何海洋、徐妍婷等参与了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全书文字的校对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反映地质公园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理念、方法,参考了许多国内外的文献、书籍和互联网资料,吸收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本书中的相关案例节选于作者主持和参与的相关地质公园科研项目,在此对所有参与项目工作的各地国土资源局、旅游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韩道山高工、利川黑洞户外探险俱乐部何端镛队长、武汉工商学院环境设计系宋盈滨主任、张晓洪教授等协作单位参与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的编写和出版也得到了武汉轻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吉林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地质公园旅游研究涉及多学科领域,相关理论和方法也在逐步完善之中,加之作者学识浅薄,时间仓促,本书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各位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改和完善。 |
摘要 | |
章 地质公园旅游概述 节 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 一、地质公园的起源与背景 (一)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 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此次会议由联合国主持召开并在会上发布了《人类环境宣言》,世界环境保护的序幕由此拉开。同年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第17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此次会议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旨在推动各成员国将本领域内具有世界保护意义的地点纳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国际合作对行保护,此会议是全球性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标志。截至2019年7月10日,世界遗数达112pan>项,分布在世界167个国家,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39项,世界自然遗产213项,世界文化遗产869项。中国拥有世界遗产55项数和意大利并列位居世界。 1989年,“全球地质及古生物遗址名录”计划在华盛顿成立,此计划是由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GCP(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UGS(国际地科联)及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起,其目的是在世界遗产的候选名录中纳人地质遗址。1996年更名为“地质景点计划”。1997年,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质现象的景点形成全球性网络”计划正式获得联合国大会通过,即从各国(地的地质遗产地中避选出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地区纳人地质公园,其目的是使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建立地质公园计划(UNESCO Geoparks)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4月提出的,目标是在全球建立500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每年计划建造20个,并确定中国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之一。 20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其成员国提出的创建具有地质特征区域的自然公园(也称地质公园)”的动议。2002年pan>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科学部再次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计划,并于2002年5月正式发布《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2004年2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会审议通过,中国的黄山、五大连池、庐山、石林、丹霞山、云台山、张家界、嵩山等8家地质公园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在北京召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括黄山在内的8个世界地质公园与欧洲17个世界地质公园共同发起创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设在中国北京。2015年1pan>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批准“国际地球科学与地质公园计划(IGCP)”,世界地质公园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截至202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共有16pan>个成员,分布在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拥有4pan>个世界地质公园,居世界之首。 (二)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 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每个国家公民均有保护的权利及义务,中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阔、种类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负责对地质公园实施监督管理。1984年之前该项工作只是作为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部分保护内容;1984年以后,地质矿产部开始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组织制定规划及规章的编制,将该项工作纳入了正轨,并于1987年、1995年相继颁布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及《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自1985年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天津蓟州区)后,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得到较快的发展。自成立以来,组织了有关地质遗产管理措施的起草,并召开相关会议,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展。 地质矿产部于1987年7月印发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规定(试行)的通知》的文件,该通知对地质遗迹的保护正式作出了相关规定,并于1995…… |
作者简介 | |
罗伟,河南信阳人,现为武汉轻工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旅游管理、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乡村旅游与旅游规划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兼任武汉市文旅局旅游规划评审专家、湖北省文旅厅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现场面试评委、武汉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评审专家等。 鄢志武,湖北武汉人,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旅游管理、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景观地貌与旅游资源评价、规划及应用研究。目前兼任自然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督察员,自然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评审专家,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洞穴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湖北省旅游发展决策咨询专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