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钟义信有限公司计算机与互联网》[28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钟义信有限公司计算机与互联网

  • 出版社:读买天下图书专营店
  • 热度:11598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38:0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
作者:钟义信
定价:68.0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12-01
ISBN:9787563562510
印次:
版次:第1版
装帧: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迄今,国内外人工智能的研究被分割为物理符号系统/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和感知动作系统/智能机器人三个方向,没有形成人工智能的统一理论,表明人工智能的研究还没有成熟。追根寻源发现,当今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学观、方法论和系统模型均存在认识上的很大误区。
有鉴于此,本书以全新的科学观、方法论、系统模型、理论体系重构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为了与现有的人工智能出版物相区别,遂命名为《机制主义人工智能原理》。

  目录
目录
第1篇总论

第1章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看:为何要研究人工智能?3

1.1辅人律:科学技术是怎样发生的?3

1.1.1人类的生物化和文化4

1.1.2人类的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生6

1.2拟人律:科学技术是怎样发展的?7

1.2.1科学技术拟人发展的基本逻辑7

1.2.2科学技术拟人发展的基本阶段9

1.3共生律: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13

1.3.1共生律是辅人律和拟人律的必然结果13

1.3.2“机器治人”说缺乏科学根据16

本章小结与评注18

本章参考文献18

第2章从科学研究的认识论规律看:怎样研究人工智能?20

2.1科学研究的认识论规律:顶天立地的研究纲领20

2.1.1什么是科学研究的认识论规律?21

2.1.2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纲领24

2.2经典物质科学的学科基础26

2.2.1经典物质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26

2.2.2经典物质科学的研究模型和研究途径28

2.3现代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29

2.3.1信息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29

2.3.2信息科学的研究模型与研究途径34

2.3.3信息科学研究的特殊规律——范式转变36

本章小结与评注38

本章参考文献39

第2篇历史上的智能研究:成就与不足
第3章自然智能理论研究的启迪43

3.1脑神经科学研究简介43

3.1.1人类大脑与智能系统44

3.1.2脑的组织学45

3.1.3脑组织的细胞学49

3.2认知科学研究简介54

3.2.1感知55

3.2.2注意56

3.2.3记忆58

3.2.4思维61

3.2.5语言63

3.2.6情绪64

3.3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融通:“全信息”科学观65

3.3.1脑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存在“理论的断裂”65

3.3.2认知科学研究:需要“全信息”,也能生成“全信息”69

本章小结与评注76

本章参考文献78

第4章人工智能研究方法的变革80

4.1人工智能研究鸟瞰80

4.1.1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81

4.1.2“人工智能”含义的辨析86

4.1.3人工智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88

4.2科学研究方法化96

4.2.1科学方法论化96

4.2.2科学方法论概要98

4.3概念与方法的重审:开放复杂信息系统的科学方法论103

4.3.1人工智能研究遭遇的科学方法论问题103

4.3.2人工智能研究的新型科学方法论107

4.3.3本书的知识结构114

本章小结与评注115

本章参考文献116

第3篇基础
第5章全信息理论121

5.1基本概念121

5.1.1现有信息概念简评122

5.1.2信息定义谱系:本体论信息与认识论信息125

5.1.3Shannon信息:统计型语法信息133

5.2全信息的分类与描述137

5.2.1信息的分类138

5.2.2信息的描述141

5.3信息的度量150

5.3.1概率语法信息的测度:Shannon概率熵151

5.3.2模糊语法信息的测度:DelucaTermin模糊熵153

5.3.3语法信息的统一测度:一般信息函数154

5.3.4全信息的测度160

本章小结与评注165

本章参考文献165

第6章知识理论169

6.1知识的概念、分类与表示170

6.1.1知识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171

6.1.2知识的分类与表示178

6.2知识的度量185

6.2.1针对“知识生成”的知识度量186

6.2.2针对“知识激活”的知识度量190

6.3知识的生态学191

6.3.1知识的内生态系统192

6.3.2知识的外生态系统200

本章小结与评注203

本章参考文献204

第4篇主体
第7章感知(第一类信息转换原理):客体信息→感知信息(语义信息)209

7.1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系统模型与机制主义方法209

7.1.1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的系统模型209

7.1.2信息转换:机制主义方法216

7.2第一类信息转换原理:感知与注意的生成机制218

7.2.1感知信息的生成机理219

7.2.2重要的副产品: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搭界”224

7.2.3注意的生成机理226

7.3面向全信息的记忆机制231

7.3.1记忆系统的全信息存储233

7.3.2长期记忆系统的信息存储与提取241

本章小结与评注249

本章参考文献251

第8章认知(第二类信息转换原理):语义信息→知识254

8.1认知概念解析255

8.1.1辞书对“认知”的解说255

8.1.2认知科学的相关诠释256

8.1.3本书的理解257

8.2认知原理:语义信息→知识258

8.2.1认知过程的界定258

8.2.2认知方法解析260

8.3基于语义信息的认知知识库266

8.3.1基于语义信息的知识表示267

8.3.2基于语义信息的机器学9

8.3.3通用学1

本章小结与评注273

本章参考文献274

第9章谋略(第三类信息转换原理)语义信息→智能策略276

9.1基础意识的生成机制:第三类A型信息转换原理277

9.1.1意识的含义278

9.1.2基础意识的生成机制282

9.2情感的生成机制:第三类B型信息转换原理292

9.2.1基本概念293

9.2.2情感的分类297

9.2.3情感的生成机制299

9.3理智的生成机制:第三类C型信息转换原理307

9.3.1理智的基本概念308

9.3.2理智的生成机制316

9.3.3综合决策323

本章小结与评注325

本章参考文献327

第10章执行与优化(第四类信息转换原理):智能策略→智能行为,
误差信息→优化策略329

10.1策略表示330

10.2策略执行:策略信息→策略行为335

10.3策略优化:误差信息→优化策略339

本章小结与评注341

本章参考文献342

附录A策略执行方式之一:控制概说345

附录B策略执行方式之二:显示概说350

B.1信息显示的基本原理350

B.2信息显示的作用355

B.3信息显示的基本方法356


未了的话362

  前言

《中国人工智能自主创新研究丛书》总序
人工智能是以自然智能(是人类智能)为原型、探索和研究具有智能的人工系统为人类提供智能服务的学科。毫无疑问,这在整个人类科学研究发展程中,是一座的历史性。
2016年,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火”起来了!
2017年,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三步走的战略:2020年前我国人工智能研究达到与国际同步的,到2025年实现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
2018年,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支持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努力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确保我国在人工智能这个重要领域的理论研究走在前面、关键核心技术占领制高点。
可以看出,家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是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只有实现了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我国的人工智能才能实现的目标。
回顾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从工业革命至今的数百年间,我国科学研究总体上处于、学踪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勇闯无人区,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确保我国在人工智能这个重要领域的理论研究走在前面”呢?
值得庆幸的是,在、消化、吸收、跟踪、学流之下,我国确有一些具有整体科学观和辩证方法论素养以及自主创新精神的学者,长期以来坚韧不拔地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艰辛探索,勤奋耕耘。
他们敏锐地注意到:人工智能的学科整体被“分而治之”方法论分解为结构主义的人工神经网能主义的专家系统、行为主义的感知动作系统三大学派,无法实现统一;同时,人工智能研究的信息、知识、智能被“纯粹形式化”的方法摒弃了内容和价值因素,使人工智能系统的智能低下。
由此他们认识到:传统科学的方法论(连同它的科学观)已经不适合于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的需要,人工智能需要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这正是自主创新的要立足点。
他们不甘心跟在国际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思想后面随波逐流。他们顽强地坚持“整体论的科学观”和“辩证论的方法论”思想独立自主地展开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先后创建了一批体现整体观和辨证论精神、极富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人工智能学术成果。
《中国人工智能自主创新研究丛书》的出版目的,就是通过展示这些科技工作者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领域取得的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和开辟崭新理论空间的杰出成就,弘扬我国学人在人工智能科技前沿自主创新的奋斗精神。丛书出版可以证明,中国科技工作者有志气、有能力在当代要的科技前沿驾驭和,而不再仅仅是学跟踪者。
《中国人工智能自主创新研究丛书》的撰写、编辑和出版,得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得到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丛书编委会表示由衷的感谢。
根据作者们完稿的先后,丛书编委会将分批这些的自主创新学术著作出版,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
丛书编委会也将继续与北邮出版社和作者们一起,共同为出版、传播我国信息科技领域括信息、智能、量子等科技等领域)的创新成果而努力,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

 

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章  从科学技带发展规律看:

为何要研究人工智能亍

智能,是生物主体(是人类主体)在与环境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中由主体对信行的复杂加工所产生的高级产物。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是信息科学最复杂、最精彩,也是最重要的篇章。而信息科学技术本身的崛起和发展,则是整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使然,当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使然。本章的任务,就是要从理论上阐明这一论断。

实际上,任何一门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是纯粹的偶然事件。尽管它们出现的具体时间和具体地点具有偶然性,它们具体会由什么人发现和建立也会具有偶然性,但是,这门科学技术究竟是否应当发生,则必然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于是,为了深刻理解AI智能和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缘由和必然性,首先需要了解科学技术发展所遵循的普遍规律。

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主括三个基本方面,即:它是怎样发生的(起点)?又是怎样发展的(过程)?它的归宿是什么(结局)?具体来说,就是要问:(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为什么科学技术会发生?它的发生机制是什么?(2)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发展的轨迹又如何?具有什么样的历程标志?(3)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将会与人类形成什么样的相互关系?就来阐述这些问题。

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1  辅人律:科学技术是怎样发生的为了理解“人工智能和信息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所使然”,首先必须澄清: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出现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只有在宏观上懂得了这些基本道理,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人工智能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真义和精髓,从而产生研究、掌握和发展人工智能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强烈责任感、巨大激情和创新动力。

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1  人类的生物化和文化

众所周知,科学和技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在远古的原始时代,世上既没有科学,也没有技术。那时,人类还处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他们群居生活在原始森林之中,赤手空拳,以采集和捕猎为生,以野果和猎物为食。但是,当弱小的猎物被捕得越来越难寻觅,低处的野果被采摘得越来越少见,他们自身的生存便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按照达尔化论的原理,环境改变之后,“生存的需求”便驱使着原始人类自觉不自觉地要不化,以增长新的本领来适应新的环境,求得展;否则就会遭到环境的淘汰而被灭绝。

考察表明,人类化分为两个基本阶段:首先是生物化阶段(初化阶段),这是一个漫长化阶段;然后才是文化阶段(高化阶段),这一阶段至今仍在继续,而且得越来越快速,越来越高级。

在生物化的阶段,人类主要通过自身各种能的分化和强化来增强自身的能力。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是人类生物化阶段的主要成果。由四脚行化到直立行走,人类的视开阔了,认识环境认识的能增强了,也使人类身体的灵活增强,适应环境的能提高。通过手脚的分工,人类的双手从能中获得解放,增多,变得更加灵巧,使人类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增强。

不难理解,由于人类生理能分化和强化的有限性,人类生物学意义上化过程不可能无限制地展开,因而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取得显著成效。当人类自身能的分化和强化达到或饱和程度之后,由生物化所带来的新的能力增强必然逐入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人类争取更加美好的展条件的需求却永无止歇地继续增长。

毫无疑问,人类生物化的相对饱和状态与人类不断高涨的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必然要激发新的人化机制,以便继续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展需求。这种新化机制,便是人类的“文化”机制。于是,在生物化到达“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之后,人化过程便由生物化转向文化的阶段,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化景象。

那么,什么是“文化’’?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与通过人类自身内部能的分化和强化来增强人类能力的“生物化”不同,“文化,,是通过利用外部的力量来增强人类自身的能力的。生物化是“着眼于人体内部”,文化是“着眼于外部”。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然而又是相辅相成化机制:生物学化是初级化;文化则是高级化。一般地说,生物化阶段不可能有文化的机制,但是文化阶.......


  作者简介
钟义信,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原副校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2001-2010),教授/博导,长期从事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主要著括:《信息的科学》(1986)、《信息科学原理》(1986)、《智能理论与技术》(1992)、《机器知行学原理》(2007)、《高等人工智能原理》(20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