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 |
作者: | 钟义信 |
定价: | 68.0 |
出版社: |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 2020-12-01 |
ISBN: | 9787563562510 |
印次: | |
版次: | 第1版 |
装帧: | |
开本: | 16开 |
内容简介 | |
迄今,国内外人工智能的研究被分割为物理符号系统/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和感知动作系统/智能机器人三个方向,没有形成人工智能的统一理论,表明人工智能的研究还没有成熟。追根寻源发现,当今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学观、方法论和系统模型均存在认识上的很大误区。 有鉴于此,本书以全新的科学观、方法论、系统模型、理论体系重构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为了与现有的人工智能出版物相区别,遂命名为《机制主义人工智能原理》。 |
目录 | |
目录 第1篇总论 第1章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看:为何要研究人工智能?3 1.1辅人律:科学技术是怎样发生的?3 1.1.1人类的生物化和文化4 1.1.2人类的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生6 1.2拟人律:科学技术是怎样发展的?7 1.2.1科学技术拟人发展的基本逻辑7 1.2.2科学技术拟人发展的基本阶段9 1.3共生律: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13 1.3.1共生律是辅人律和拟人律的必然结果13 1.3.2“机器治人”说缺乏科学根据16 本章小结与评注18 本章参考文献18 第2章从科学研究的认识论规律看:怎样研究人工智能?20 2.1科学研究的认识论规律:顶天立地的研究纲领20 2.1.1什么是科学研究的认识论规律?21 2.1.2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纲领24 2.2经典物质科学的学科基础26 2.2.1经典物质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26 2.2.2经典物质科学的研究模型和研究途径28 2.3现代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29 2.3.1信息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29 2.3.2信息科学的研究模型与研究途径34 2.3.3信息科学研究的特殊规律——范式转变36 本章小结与评注38 本章参考文献39 第2篇历史上的智能研究:成就与不足 第3章自然智能理论研究的启迪43 3.1脑神经科学研究简介43 3.1.1人类大脑与智能系统44 3.1.2脑的组织学45 3.1.3脑组织的细胞学49 3.2认知科学研究简介54 3.2.1感知55 3.2.2注意56 3.2.3记忆58 3.2.4思维61 3.2.5语言63 3.2.6情绪64 3.3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融通:“全信息”科学观65 3.3.1脑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存在“理论的断裂”65 3.3.2认知科学研究:需要“全信息”,也能生成“全信息”69 本章小结与评注76 本章参考文献78 第4章人工智能研究方法的变革80 4.1人工智能研究鸟瞰80 4.1.1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81 4.1.2“人工智能”含义的辨析86 4.1.3人工智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88 4.2科学研究方法化96 4.2.1科学方法论化96 4.2.2科学方法论概要98 4.3概念与方法的重审:开放复杂信息系统的科学方法论103 4.3.1人工智能研究遭遇的科学方法论问题103 4.3.2人工智能研究的新型科学方法论107 4.3.3本书的知识结构114 本章小结与评注115 本章参考文献116 第3篇基础 第5章全信息理论121 5.1基本概念121 5.1.1现有信息概念简评122 5.1.2信息定义谱系:本体论信息与认识论信息125 5.1.3Shannon信息:统计型语法信息133 5.2全信息的分类与描述137 5.2.1信息的分类138 5.2.2信息的描述141 5.3信息的度量150 5.3.1概率语法信息的测度:Shannon概率熵151 5.3.2模糊语法信息的测度:DelucaTermin模糊熵153 5.3.3语法信息的统一测度:一般信息函数154 5.3.4全信息的测度160 本章小结与评注165 本章参考文献165 第6章知识理论169 6.1知识的概念、分类与表示170 6.1.1知识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171 6.1.2知识的分类与表示178 6.2知识的度量185 6.2.1针对“知识生成”的知识度量186 6.2.2针对“知识激活”的知识度量190 6.3知识的生态学191 6.3.1知识的内生态系统192 6.3.2知识的外生态系统200 本章小结与评注203 本章参考文献204 第4篇主体 第7章感知(第一类信息转换原理):客体信息→感知信息(语义信息)209 7.1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系统模型与机制主义方法209 7.1.1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的系统模型209 7.1.2信息转换:机制主义方法216 7.2第一类信息转换原理:感知与注意的生成机制218 7.2.1感知信息的生成机理219 7.2.2重要的副产品: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搭界”224 7.2.3注意的生成机理226 7.3面向全信息的记忆机制231 7.3.1记忆系统的全信息存储233 7.3.2长期记忆系统的信息存储与提取241 本章小结与评注249 本章参考文献251 第8章认知(第二类信息转换原理):语义信息→知识254 8.1认知概念解析255 8.1.1辞书对“认知”的解说255 8.1.2认知科学的相关诠释256 8.1.3本书的理解257 8.2认知原理:语义信息→知识258 8.2.1认知过程的界定258 8.2.2认知方法解析260 8.3基于语义信息的认知知识库266 8.3.1基于语义信息的知识表示267 8.3.2基于语义信息的机器学9 8.3.3通用学1 本章小结与评注273 本章参考文献274 第9章谋略(第三类信息转换原理)语义信息→智能策略276 9.1基础意识的生成机制:第三类A型信息转换原理277 9.1.1意识的含义278 9.1.2基础意识的生成机制282 9.2情感的生成机制:第三类B型信息转换原理292 9.2.1基本概念293 9.2.2情感的分类297 9.2.3情感的生成机制299 9.3理智的生成机制:第三类C型信息转换原理307 9.3.1理智的基本概念308 9.3.2理智的生成机制316 9.3.3综合决策323 本章小结与评注325 本章参考文献327 第10章执行与优化(第四类信息转换原理):智能策略→智能行为, 误差信息→优化策略329 10.1策略表示330 10.2策略执行:策略信息→策略行为335 10.3策略优化:误差信息→优化策略339 本章小结与评注341 本章参考文献342 附录A策略执行方式之一:控制概说345 附录B策略执行方式之二:显示概说350 B.1信息显示的基本原理350 B.2信息显示的作用355 B.3信息显示的基本方法356 未了的话362 |
前言 | |
《中国人工智能自主创新研究丛书》总序 |
摘要 | |
第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章 从科学技带发展规律看: 为何要研究人工智能亍 智能,是生物主体(是人类主体)在与环境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中由主体对信行的复杂加工所产生的高级产物。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是信息科学最复杂、最精彩,也是最重要的篇章。而信息科学技术本身的崛起和发展,则是整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使然,当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使然。本章的任务,就是要从理论上阐明这一论断。 实际上,任何一门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是纯粹的偶然事件。尽管它们出现的具体时间和具体地点具有偶然性,它们具体会由什么人发现和建立也会具有偶然性,但是,这门科学技术究竟是否应当发生,则必然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于是,为了深刻理解A.I智能和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缘由和必然性,首先需要了解科学技术发展所遵循的普遍规律。 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主括三个基本方面,即:它是怎样发生的(起点)?又是怎样发展的(过程)?它的归宿是什么(结局)?具体来说,就是要问:(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为什么科学技术会发生?它的发生机制是什么?(2)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发展的轨迹又如何?具有什么样的历程标志?(3)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将会与人类形成什么样的相互关系?就来阐述这些问题。 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1 辅人律:科学技术是怎样发生的? 为了理解“人工智能和信息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所使然”,首先必须澄清: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出现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只有在宏观上懂得了这些基本道理,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人工智能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真义和精髓,从而产生研究、掌握和发展人工智能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强烈责任感、巨大激情和创新动力。 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1 人类的生物化和文化 众所周知,科学和技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在远古的原始时代,世上既没有科学,也没有技术。那时,人类还处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他们群居生活在原始森林之中,赤手空拳,以采集和捕猎为生,以野果和猎物为食。但是,当弱小的猎物被捕得越来越难寻觅,低处的野果被采摘得越来越少见,他们自身的生存便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按照达尔化论的原理,环境改变之后,“生存的需求”便驱使着原始人类自觉不自觉地要不化,以增长新的本领来适应新的环境,求得展;否则就会遭到环境的淘汰而被灭绝。 考察表明,人类化分为两个基本阶段:首先是生物化阶段(初化阶段),这是一个漫长化阶段;然后才是文化阶段(高化阶段),这一阶段至今仍在继续,而且得越来越快速,越来越高级。 在生物化的阶段,人类主要通过自身各种能的分化和强化来增强自身的能力。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是人类生物化阶段的主要成果。由四脚行化到直立行走,人类的视开阔了,认识环境认识的能增强了,也使人类身体的灵活增强,适应环境的能提高。通过手脚的分工,人类的双手从能中获得解放,增多,变得更加灵巧,使人类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增强。 不难理解,由于人类生理能分化和强化的有限性,人类生物学意义上化过程不可能无限制地展开,因而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取得显著成效。当人类自身能的分化和强化达到或饱和程度之后,由生物化所带来的新的能力增强必然逐入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人类争取更加美好的展条件的需求却永无止歇地继续增长。 毫无疑问,人类生物化的相对饱和状态与人类不断高涨的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必然要激发新的人化机制,以便继续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展需求。这种新化机制,便是人类的“文化”机制。于是,在生物化到达“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之后,人化过程便由生物化转向文化的阶段,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化景象。 那么,什么是“文化’’?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与通过人类自身内部能的分化和强化来增强人类能力的“生物化”不同,“文化,,是通过利用外部的力量来增强人类自身的能力的。生物化是“着眼于人体内部”,文化是“着眼于外部”。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然而又是相辅相成化机制:生物学化是初级化;文化则是高级化。一般地说,生物化阶段不可能有文化的机制,但是文化阶....... |
作者简介 | |
钟义信,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原副校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2001-2010),教授/博导,长期从事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主要著括:《信息的科学》(1986)、《信息科学原理》(1986)、《智能理论与技术》(1992)、《机器知行学原理》(2007)、《高等人工智能原理》(2014)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