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信息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日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安全问题也成为了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国际上,围绕夺取“信息控制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各国政府、学术界及产业界都对网络空间安全高度重视,在相关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实施方面大力投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网络空间安全事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并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方面。为了保证网络空间安全,必须坚持“自主可控”的原则,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2017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更是在法律层面对此做出了明确要求。
与其他行业相比,网络空间安全行业具有鲜明的知识密集型特点。网络空间安全是攻防双方的高技术博弈与对抗,究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因此,网络空间安全行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才问题。解决网络空间安全人才问题的关键又在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不断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尽快培养高素质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队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对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内近百所高校(特别是全国重点高校)依托不同的学科背景,设置了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类专业,还有更多的高校开设了网络空间安全方向的课程。2015年,我国适时设立了“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随着对网络空间安全学科认识的不断深入,并经过多轮人才培养实践检验,业界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抓住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这个“纲”。在构建面向层次化需求的网络空间安全学科课程体系的同时,编写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适用教材成为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从学科的角度来讲,网络空间安全是综合数学、通信、计算机、电子、物理、管理、法律和教育等学科,发展演绎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与上述各学科既联系紧密,又有本质区别,它以网络空间安全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动力系统为对象,以数学、信息SCI论(即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计算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系统工程观点和复杂系统理论为方法论,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中的安全威胁和安全保障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体系,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内容涵盖原理、技术与工程三个基本层次。
本书在深刻领会教育部教改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重视理论基础、加强理论与工程交叉为指导原则,根据培养学生“构建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的能力这条主线,围绕网络空间安全理论、技术和工程三方面组织知识点和技能点,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知识框架,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开发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意识。考虑到网络空间安全学科自身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本书力求既让读者把握本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又充分反映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实现先进性和成熟性的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课程设置需求以及自身办学特色来选取教学内容。
全书共14章,分为3部分,以原理、技术与工程为主线,系统、全面地介绍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知识。原理部分介绍网络空间安全的基本原理,涉及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这是一切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与工程共同需要的理论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网络空间安全概述和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基本概念、现代密码体制与认证技术等。技术部分包括传统防火墙与下一代防火墙、入侵检测与入侵防护、安全漏洞与恶意代码、网络安全协议、信任管理与可信计算、网络内容安全与舆情监控等。工程部分讲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安全测评,存储备份与灾难恢复,软件安全性与软件安全工程,信息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网络空间典型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等。网络空间安全原理、技术与工程这三个层次的内容相互联系、融合和支撑,构成了完整的网络空间安全知识结构体系。
除了讨论传统信息系统安全外,本书还将重点论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工业控制系统和网络等新兴领域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
本书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教改项目)立项项目,同时得到了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建设项目的支持,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北京理工大学将本书列为“重点规划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书稿曾经数年多轮试用,这次成书吸收了同行和学生提出的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中国航天第710研究所、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国家信息中心等单位同行专家的大力帮助和支持。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专著、教材、论文和网络资料,在此一并致谢。如有引用未能尽录,请联系作者再版补救。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曾佳、卢道英、闫振民、曾永岐、边霞等人做了大量文字校对工作,一并致谢!
本书可作为高校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信息对抗、信息工程以及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相关培训教材,还可供相关技术与管理人员参考。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虽已尽力避免不足,难免仍有疏漏,恳请广大读者将意见和建议发至yhzhi@bit.edu.cn,不胜感激。
作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