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大众文化:传播的范式》[20M]百度网盘|亲测有效|pdf下载
  • 大众文化:传播的范式

  • 出版社:温州富庶电子商务图书店
  • 出版时间:2005-09
  • 热度:12629
  • 上架时间:2024-06-30 09:38:03
  • 价格:0.0
书籍下载
书籍预览
免责声明

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大众文化:传播的范式

定价:25.00元

作者:孙英春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9-01

ISBN:9787810855853

字数:

页码:36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为20世纪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大众文化加速了文化的多元化进程,也给我们所处这个世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造成了的影响。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文化形态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也日益数字化、技术化、化,全面参与着文化的构造以及社会的变迁过程。

目录


导言
章 缘起:概念、争论与立场
节 大众文化的研究定义
一、“狭义”的文化:理解的起点
二、大众社会与大众:作为社会基础
三、文化工业:作为生产途径
四、大众文化的研究定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批判主义”与“平民主义”
一、“批判主义”的立场
二、“平民主义”的立场
第三节 针对“传受关系”的传播学视角
一、“中观研究”的立场
二、“传受关系”与研究范式
第二章 系统视野的研究设计
节 系统理论与传播研究
一、系统的整体性原则
二、传播系统的主要关系
第二节 对大众传播模式的借鉴
一、从纽科姆模式到韦斯特利一麦克莱恩模式
二、赖利的“社会系统模式”
三、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第三节 “理想类型”的研究框架
一、一种“理想类型”
二、“一体化学科方法”的启示
第三章 需要与认同--作为核心概念
节 需要的定义
一、需要与受众需要
二、需要、需求与欲望
第二节 认同的定义
一、什么是认同?
二、“Who am I?”
三、关于社会认同
第三节 作为核心概念的基础
一、需要:文化传播的动因
二、认同:理解消费的一种途径
第四章 商品化--资本与需要之间
节 文化与受众的商品化
一、大众文化成为商品
二、“影子劳动”:受众的商品化
第二节 需要的生产
一、受众:需要的“合作生产者”
二、理论回顾:“意义”的生产
第三节 需要的控制
一、“把关”与“说服”系统
二、技术的影响
第五章 社会互动--群体和阶层的影响
节 互动、群体与传播
一、互动与传播
二、群体的一致性
第二节 个体行为的群体影响
一、参考群体:个体行为的样本
二、受众细分、意见与“认同框架”
第三节 群体与认同
一、青少年群体:认同的塑造
二、性别群体:认同的利用
三、民族群体:认同的差异
第四节 社会分层--受众行为的社会影响
一、阶级与阶层
二、“中间阶层”与大众文化
三、需要、认同与阶层差异
第六章 空间化--基于化背景
节 化:资本的“小空间化”
一、化:空间化的特殊形式
二、技术和资本的推动力
第二节 空间化:制度和空间的延伸
一、企业合并:一种制度延伸
二、跨国文化工业:一种空间延伸
三、美国的“空间化”优势
第七章 空间化--基于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
节 消费社会的形成
一、消费与需要
二、马克斯·韦伯的线索
三、“从禁欲到纵欲”
第二节 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
一、什么是消费主义?
二、大众文化的角色
三、“需要”的重新主义
第八章 文化的现实图景
节 美国大众文化的传播
一、一种“示范一认同”模式
二、“文化同质化”?
第二节 现实与未来的展望
一、从“数字鸿沟”说起
二、发展国家的选择
人名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孙英春,男,1971年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曾任人民出版社副编审、中央电视台编导,著译200多万字,译著有《世界经济谈判》、《道德剧》、《中国西部四十年》、《南京暴行》、《从财富到权力》、《巨龙》等。在《新华文摘》、《中国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书评等十余篇。

文摘


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