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正如一位读者写的评论:“这本书确实写得好,通俗易懂。引用作者前言‘非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书,能感性认识云计算’,确实是这样的。这就是目前我想找的有关云计算的书。”这本书更新到第3版,只能让这个写作理念贯彻得更彻底,书的内容也经过了作者和前两版读者的打磨,精益求精。
本书力求简明扼要地阐述云计算的基本概念,让非IT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看懂这一现在人人都能接触(以后程度会更深)的事物?D?D云计算。本书遵循一条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主线展开:首先采用情景描述,让外行的人对云计算也能产生感性认识;其次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开始逐步引出云计算的概念,使人产生理性认识;接着列举一系列生活中的典型云应用例子,让人们明白云计算给生活带来的确切好处;*后采用OpenStack搭建单节点和三节点方案让人们感受组建云计算中心的过程,以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学生教材。
从□011年开始,云计算成为国内线上线下的热谈,政府主导的5个云计算中心浮现在国人的眼前,各种新型云计算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非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增加与云计算有关的产品线,各种云存储产品容量节节攀升。伴随而来的是云计算书籍的大量涌现,在书店和网店都占据着显著的位置。笔者从□006年开始涉足云计算,自然不会错过这些新涌现的书籍,但翻了很多这类书之后发现,这些书中堆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英文单词,很多内容都是直译外国文档资料,但都没有说清楚什么是云计算。在云计算应用风起云涌的当下,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概念异常混乱,而且诸如智慧小区、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等新概念又不断被炒出来,更是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在中国,云计算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怪象:这边厢,供应商们个个摩拳擦掌、热情高涨,大家恨不得从“万亿云计算市场”蛋糕中分得一大块,却鲜有人脚踏实地做产品;那边厢,用户们迷茫、观望者众多,大家都牢牢捂紧各自的钱袋,怯怯地问:“云计算到底是什么?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必须要向民众简单明了地讲清楚云计算的概念,同时对各种热炒的新概念做一个全面的梳理,正本清源,才能使得国内云计算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本书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的原则展开讨论。□□章“云”畅想,以未来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为情节来描述美好的云生活,使得读者对云计算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第□章“云”概念,从□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逐步引入云计算的几个主要特征,□后阐述云计算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第3章“云”架构,重点介绍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发布的云计算架构模型。第4章“云”组件,从整体上梳理云计算的组成结构,并阐述各个组成部分对应的开源和商业解决方案。第5章“云”技术,介绍组建云计算中心需要用到的技术,向读者表明云计算只不过就是传统IT技术的集大成者,并没有什么神秘的新技术。第6章“云”安全,从多个角度介绍云计算的安全性,意在消除部分民众认为云计算不安全的恐惧心理。第7章“云”应用,罗列一些生活当中□典型的云应用,目前这些云应用无一被实现,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第8章“云”实验,采用OpenStack分别搭建单节点和三节点IaaS云实验平台,步骤详细。
本书自□□版发行以来,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于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新教学总结,加上云计算快速发展带来的新东西,在第□版的基础上继续推出第3版。相对于第□版,第3版主要做了如下改进:第6章增加了当前主流云服务提供商的各自产品介绍和综合比较;第8章全部重写,方便读者在一台电脑上就能搭建云实验平台。
非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书,能感性认识云计算;
企业管理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发现商机;
IT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书,能建立IT环境的全□观,并对云计算涉及的方方面面技术产生理性认识;
云计算工程师通过阅读本书,会重新梳理大脑中原先杂乱无章的概念,且有可能将对云计算的认识提高到哲学层面;
大学生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很好地建构自己的云计算知识体系……
总之,每个读者都能从中获益,至少对云计算不再“云里雾里”了。
我要感谢一路陪同我的妻子、女儿、父母及兄弟姐妹,他们是上帝赐予我□宝贵的财富,我们一路同行,一路欢笑。
恳求各位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荣誉归于你们,不胜感激。
本书一些配套的资料请浏览网站www.veryopen.org,有意见和建议请发送邮件至wlm@veryopen.org。
目 录
□□章 “云”畅想 1
第□章 “云”概念 18
□.1 软件的概念 19
□.□ 计算机系统 □5
□.3 计算机网络 □7
□.4 IT系统组成 3□
□.5 云计算概念 36
□.6 3种服务模式 4□
□.6.1 IaaS 43
□.6.□ PaaS 47
□.6.3 SaaS 5□
□.7 4种部署模型 59
□.7.1 私有云 60
□.7.□ 社区云 6□
□.7.3 公有云 64
□.7.4 混合云 65
□.8 云计算的优劣分析 68
□.8.1 情景案例 68
□.8.□ 云计算的优势 73
□.8.3 云计算的劣势 74
第3章 “云”架构 76
3.1 云架构参考模型 76
3.□ 云服务消费者 80
3.3 云服务提供商 81
3.3.1 服务编排 8□
3.3.□ 云服务管理 83
3.3.3 安全保障 86
3.3.4 隐私保护 88
3.4 云计算审计员 89
3.5 云服务代理商 89
3.6 云服务承运商 91
第4章 “云”组件 9□
4.1 开源组件 95
4.1.1 开源计算项目 95
4.1.□ 虚拟化 97
4.1.3 操作系□ □03
4.1.4 数据库 104
4.1.5 中间件 114
4.1.6 基础服务组件 118
4.1.7 云管理工具 1□4
4.1.8 应用软件 139
4.□ 商业组件 140
4.□.1 VMware 140
4.□.□ Citrix 141
4.□.3 Microsoft 143
第5章 “云”技术 145
5.1 云端技术 145
5.1.1 云布□ 147
5.1.□ 存储 150
5.1.3 虚拟化与容器技术 157
5.1.4 远程桌面 168
5.1.5 负载均衡 17□
5.1.6 集群 174
5.1.7 容错计算 177
5.1.8 家目录漫游 181
5.1.9 租户隔离 183
5.1.10 统一身份认证 187
5.1.11 SOA 189
5.1.1□ 微服务 195
5.□ □□技术 195
5.□.1 □□分类 195
5.□.□ 质量控制 198
5.□.3 □□项目 198
5.3 通信协议 □00
第6章 “云”安全 □1□
6.1 信息管理与数据安全 □13
6.1.1 云信息架构 □13
6.1.□ 数据打散存储 □16
6.1.3 数据安全生命周期 □16
6.1.4 数据安全 □17
6.□ 计算可用性 □□0
6.3 互操作性与可移植性 □□3
6.3.1 互操作性 □□3
6.3.□ 可移植性 □□4
6.3.3 实施建议 □□5
6.3.4 用户自由度 □□7
6.4 加密与密钥管理 □□8
6.4.1 加密介绍 □□9
6.4.□ 云端数据库加密 □□9
6.4.3 密钥管理 □30
6.5 云服务提供商 □3□
第7章 “云”应用 □39
7.1 企业私有办公云 □40
7.□ 园区云 □41
7.3 医疗云 □43
7.4 □□档案云 □44
7.5 卫生保健云 □45
7.6 教育云 □45
7.7 交通云 □47
7.8 出行云 □48
7.9 购物云 □48
7.10 农村农业云 □49
7.11 高性能计算云 □50
7.1□ 人工智能云 □50
第8章 “云”实验 □5□
8.1 单节点安装 □55
8.1.1 系统设计 □55
8.1.□ 安装过程 □55
8.1.3 启动一台虚拟机 □79
8.1.4 安装Horizon □8□
8.□ 三节点安装 □84
8.□.1 系统设计 □84
8.□.□ 安装过程 □88
8.3 OpenStack管理 345
王良明,从事IT工作二十余年,先后在银行、华为、上海大唐工作过,□004年涉足云计算,期间自己创业两次,都是云计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