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那些与我无关的东西:盛可以作品评论集 |
作者: | 贺江主编 |
定价: | 98.0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2-01-01 |
ISBN: | 9787550044388 |
印次: | |
版次: | |
装帧: | |
开本: |
内容简介 | |
《那些与我无关的东西——盛可以作品评论集》是“深圳文学研究文献系列”之一种。盛可以是中国的女作家,曾出版《北妹》《道德颂》《息壤》《野蛮生长》等多篇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俄、瑞典、捷克、日、韩等十余种语言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曾获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潜力新人奖、中国未来文学大家TOP20等。该书是国内部关于盛可以作品的批评集选本,主要内括作论、文本之析、叙事迷宫、作家访谈等。 |
目录 | |
序 辑甚是可以 生命政治与文学免疫——盛可以小说论 闪电在深渊里的舞蹈——盛可以论 诱惑的天赋——盛可以论 生为女人——盛可以小说论 盛可以在她的时代里 黄昏里的生活——解读盛可以的小说创作 第二辑作为北妹 《北妹》:底层女性生死书 身体自由:欲望与反抗的双重沉沦 ——以盛可以的《北妹》为例反观当下底层女性文学写作 使命意识、骨感神韵、质感风范 ——从《北妹》看盛可以长篇小说创作 “北妹在南方”的叙事流变 第三辑道德新颂 “我”或“我们” 《道德颂》的叙述者 呈现心灵的悸动——以盛可以的《道德颂》为例 撒旦的诗篇——评盛可以长篇小说《道德颂》 董 杨爱情的心灵受难之旅——关于盛可以的《道德颂》 第四辑息壤之歌 子宫的“政治学”与规训的反制——盛可以《息壤》论札 马以子宫为中心的人性深度开掘——关于盛可以长篇小说《息壤》 王生命节点与女性欲望——盛可以《息壤》写作特质探析 从给予中照见自己——《息壤》中的女性意识建构与人文关怀 第五辑尤在镜中 无法阻断的“TURN ON”情结——读盛可以的《TURN ON》 爱还是不爱,这是个问题——评盛可以《取暖运动》 谁能承受无爱之轻——评盛可以长篇小说《无爱一身轻》 …… 灵与肉的痛感者 青年作家盛可以访谈录 想象生活的可能性 埋头雕刻印章的手艺人 从一条卑微的河流说起 绝不允许对自己说还有很多个明天盛可以访谈录. 我写作,为了让我分裂成很多人 我不喜欢昨天的自己,更喜欢明天的自己 语言之纱 我的写作从不避开当下 附录一:盛可以文学作品发表及出版情况一览 附录二:盛可以研究论文一览 后记
|
前言 | |
贺江老师寄来《盛可以文学评论集》,请我作序。盛可以是“70后”实力派小说家,我与之曾有一面之交,但无个人交往。对她的作品,也只是在收到的一些文学杂志上读到,没有系统阅读,更谈不上有什么研究。打开这部评论集,我才知道有这么多批评界朋友关心她的作品,且有许多精彩之见。 文学评论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它需要对当代作家作品有极大的热情和阅读量,对文坛有较为宽阔的观察视野,还能结交一些小说家朋友。这是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则是批评家的批评素养。在我看来,这个素养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特有的才华禀赋,能在大家都看到的作品里,有创造性地发现,能道别人所未道。80年代涌现了一大批思想活跃、观察敏锐且富有文学才华的青年批评家,在这些人中间,我喜欢读王晓明先生的文章,比如评论张贤亮的《所罗门的瓶子》,谈高晓声创作的《在俯瞰“高家村”之前》,分析沈从文小说的《“乡下人”的理想和城里人的文体》,以及评论刘索拉、残雪等三位青年女作家的文章,都是当时同类文学批评的一时之选。其中有些洞见,今天还熠熠生辉,鲜活如初。上述文章,我给我的博士生看。些年的海外文学批评家中,我推崇夏志清先生。因序文篇幅所限,这里不做展开。二是理论要好。对批评家来说,他不同于埋头文案资料的学究,学问家如没有相当的文献积累,没有对遗漏史料的特异敏感,没有甘作十年冷板凳的强韧自制力,别说细致的考订、追究,即使连一篇像样的学术文章,也未必能写好。当然,做学问也得理论好,不过与批评家不同罢了。所以,丰厚的理论积累,是之所以成为批评家的先决条件。我在孔夫子网上购得两本卢卡奇的《文学评论集》(一、二),真的爱不释手。卢卡奇给世人的印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思实信徒,他在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中,做出了杰出贡献,未想,他的批评文章也写得如此精彩,比如对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小说的长篇评论,读起来就过瘾。私下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批评文章。他为什么评论文章写得如此精彩卓伦?其中一个因素就是理论好。三是鉴赏力得高。的批评家,没有超出一般人的艺术鉴赏力,要想从事文学批评,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凡几条件,都是我不具备的。 本书的批评家阵容,可谓蔚为大观。计有孟繁华、李敬泽、汪政、晓华、李遇春、王春林、金理、马兵、申霞艳、黄伟林、曹霞、李振、蔡东等,以及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批评家。我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关心盛可以的小说创作。有些文章确实是有见解,出于对作家创作的感触,才认真为文的。有些也许是人情文章,但也写得有声有色。有些不免带有仓促上阵的味道,这在文学批评行业中实难避免,情有可原。从书籍编辑的角度讲,文学作品的“选本”编选固然不易,其实文学批评集也不易编好。因为这是第二轮的筛选过程,需要编选者先入为主,在诸多文章中挑选,这考验了他的眼光、趣味和审美储备。这本作品批评集的编选,在我看来,应该是不错了。 李敬泽的文章写得不温不火,他避开一般文学批评先说一堆废话的套路,简而言之地抓住“生活”,再谈盛可以这个作家的本事,接着留有余地地缓入作品。他点到某处,又不展开,留给读者想象,对感兴趣的问题,却抓住不放,且听他的分析:“如果《道德颂》的声音归于旨邑我将毫不意外,盛可以当然会这么干,她将塑造一个女性主义战士,伤痕累累,孤绝而骄傲,坚守着她的堡垒。但情况并不如此简单,《道德颂》视点游移,虽然是缓慢的,常常难以觉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叙述追随旨邑,但仔细看就能看出缝隙和破绽,至少有几处,视点转向原碧和谢不周,有时叙述者不慎暴露面目,他或她站在那里,自称‘我们’。”这篇批评的,就是入情入味,把作品慢慢炖着,散发本身的芳香,请读者前来自己品尝,自有一种带读作品的意思,又不暴露这种意图。 …… 后说一下金理的评论。在“80后”批评家中,金理的细读式批评另有一番天地。他是现代文学研究出身,博士后转入历史学领域,结合学贯古今的优势,就在他细读性批评文章中显示了出来。像李敬泽一样,他也对小说作者观察主人公旨邑的困境发生了兴趣。不过不同于李敬泽老到的体察性批评,金理运用丰富的文学史知识与之对话。他认为,一方面作家运用“自由间接引语”在缩短与人物的距离;另一方面,作家又有意在若干场合安排“XX想”“XX以为”的叙述框架,故意在旨邑之外保留一种声音。但金理马上从里面跳出来,评述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叙事视角的安排,而关乎作家 深切的生命体验和伦理困境,表现出作家是要看到人物的“心的文学”的特质。我们来看,金理将知识的穿插,运用得严丝合缝,它又不显得冷淡高超,而是紧贴文本和人物本来的状态,使知识在与人物的对话中,体现出批评的特殊效果。 本书青年批评家的新颖见解,还有不少例子,容不得一一举来。仅以以上各例,我们就能看到,本书除“作品批评集”之外,实际还是一本已经辑成的《盛可以研究资料》,相信它对于一个已文坛的中年作家来说,不啻是一次文学史的定位。 202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5月7日于北京 |
作者简介 | |
贺江,1981年生,湖北枣阳人,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深圳文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曾出版《孤独的狂欢——科马克·麦卡锡的文学世界》(上海三联书店,2016)等,现执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