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尊重有效期内的版权/著作权,所有的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分享或网盘资源,一旦发现资源涉及侵权,将立即删除。希望所有用户一同监督并反馈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或发送邮件到ebook666@outlook.com,本站将立马改正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深圳地理的文学表达:吴君作品评论集 |
作者: | 江丹主编 |
定价: | 95.0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2-01-01 |
ISBN: | 9787550044494 |
印次: | |
版次: | |
装帧: | |
开本: |
内容简介 | |
《深圳地理的文学表达——吴君作品评论集》是“深圳文学研究文献系列”之一种。吴君是中国的女作家,曾出版《亲爱的深圳》《我们不是一个人类》等多篇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集《不要爱我》《有为年代》,随笔集《天越冷越好》。《亲爱的深圳》已由中央电视台六台拍摄为数字电影并播出。曾获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广东省新人新作奖等。该书是国内部关于吴君作品的批评集选本,主要内括作论、文本赏析、作家访谈等。 |
目录 | |
序:深圳文学地理的测绘者 辑一深圳书写的文本之析 直接无碍及其代价 吴君长篇小说《万福》:出走与还乡的隐喻 烟火气和日常情中的时代印记 带着灰泥街的烙印生活 读吴君《我们不是一个人类》 悲剧与真正的“大团圆” 在时间和空间上寻找回家的路 《万福》:心安处,是吾乡 两种文学传统如何交融 小说《万福》里的烟火味 吾情归处是故乡 读吴君小说《我们不是一个人类》 吴君的少作《陈俊生大道》 《亲爱的深圳》:城市权力的序列呈现 决绝而心怀悲悯的书写:吴君短篇小说《关外》研究 从生活宽处打开文学之门 在世俗和初心的博弈中成长 “苟且者”与“苟且”的时代 走出精神的尴尬 寻回在经济大潮中迷失的情感 辑二深圳的心灵秘史 冷峻地看,温暖地写 深圳:一个理想或隐喻的符号 专注于描写底层的心灵病相 “”书写当下生活,如何可能?深圳的心灵史 吴君的深圳想象和书写 灰泥街的文化困境 关于边缘的书写与阅读 他们将走向何方 关于吴君的底层写作 “北妹叙事”中的姐妹镜像 “幸福”的虚妄与执念 辑三都市文明的皈依之路 在都市文明的崛起中寻找皈依之路 耐人寻味的相亲记 深圳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 吴君的深圳叙事野心 书写深圳的心灵史 《时代文学》吴君专辑 雨生百谷,万物逢时 从《亲爱的深圳》到《万福》火箭升空,繁星留下 万物向阳 附:吴君作品发表一览表 后记:时代光影里的同频共振 |
前言 | |
深圳文学地理的测绘者 孟繁华 深圳作家中,吴君因其创作成就格外引人嘱目。从9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她创作了百余部中、短篇小说,三部长篇小说,十一部文集以及影视作品和舞台剧。吴君的成就和创作的性,并不在于她的数量,更在于她的书写对象和所达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深度。吴君90年代初到深圳,她的文学创作,除了一部写东北原乡题材的长篇小说《我们不是一个人类》之外,几十年来几乎一以贯之契而不舍地书写她的深圳,她是专门书写深圳的“专业作家”。因此,我说她是深圳文学地理的测绘者,是深圳几十年来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和书写者。她的成名作是《亲爱的深圳》,小说的主人公叫李水库。按李敬泽的说法,如果吴君是“”的话,李水库就是“流民”。流民李水库夫妇在深圳饱受艰辛,甚至没有起码的尊严,他们的夫妇关系都要隐瞒,否则就不能在同一公司打工。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流民”的生存景况,无论怎样想象都不过分。他们忍受了所有的一切。通过李水库夫妇的遭遇,我们深刻感受到的是,生命中残酷的莫过于生存景况的逼迫。尽管如此,李水库夫妇仍然坚守深圳不撤退。现代性犹如潘多拉的匣子,打开了就再难关上,我说这就是现代性的不归路。吴君是“”,但她坚持书写深圳的性格中,有李水库夫妇坚韧的一面:她就是不放手不放弃,将她所认识、所了解的深圳一一将深圳不同的侧面展示给我们。可以说从《亲爱的深圳》一直到《万福》,我们看到了深圳的巨变,也看到了吴君小说创作的变化。 吴君的努力、抱负和文学成就在评论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本评论集就是反响的一部分。当然,对于评论界的反响,母庸讳言,当然有而且主要是对吴君的痰奖。但我不认为这仅仅是对吴君深圳文学书写成就的赞美。那里更晚含着与吴君以及与如何书写深圳、如何书写现实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了赞美/否定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对如何书写一个新兴城市和创作普遍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因此也就是关乎中国文学现实与未来的思考和讨论。这里评论的具体对象是吴君,但讨论的范围远远了一个具体的作家。比如李敬泽在《直接无碍及其代价》中讨论的几个问题诸如“”“难度”“错误”“底层”“真实”,这是我们习以为常也习焉不察的“普通”概念。但是,李敬泽通过对吴君的分析,辩难了这些概念并不是自明的。是对和流民的界定,不仅显示了批评者的历史感和眼界,同时对当下小说创作也有直接的针对性;对“底层”的分析,既肯定了吴君的没有的毛病,也看到了那一时期创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篇写于2005年的文章,今天看来仍然是有效的批评;还比如陈培浩对吴君《晒米人家》的评论:“吴君《晒米人家》从题材的选择到价值取向,到对当下青年精神状态的捕捉,都体现了重回社会主义文学经验的选择。我想有心者不难发现十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正发生着从个体到共同体的美学转型。吴君的《晒米人家》也是此中的一个节点。今天,当代文学写作重新激活“十七年文学”经验,并非重回一种单向的集体美学,而是导向一种沟通个体与集体、自我与他者、民族与世界的共同体美学。吴君们要处理的,不但是把生活的细节和文学的肌理带入大时代的典型场景,将个体细小的美学和集体宏大的历史视野结合,还应将理想化的新人、英雄和草根、具体在场的人民联结起来,只有写出洋溢在土地深处和人民身上那种明亮的欢乐,新人的理想和历史的视野才更有力量,共同体美学才真正有效。吴君选择的写作方向,值得期待。”青年一代批评家的敏锐和历史感,显然也不仅是针对吴君一个作家产生的。 另一方面,是批评界对吴君——一个坚持书写深圳三十年来的作家的普遍关注。李敬泽、雷达、贺绍俊、张陵、李一鸣、谢有顺、洪治纲、丛治辰、曹霞、贺江以及我本人等,几代批评家都热情地对吴君的创作表达了看法,这本身就体现了吴君创作的成就和价值。文学博士江丹是深圳文学研究中心的青年学者。她承担了本书的编选工作。她将本书划分为“深圳书写的文本之析”“深圳的心灵秘史”“都市文明的皈依之路”和“访深圳地理的书写者”四个小辑。不仅归类清楚便于查阅,同时,这种概括本身也是批评的一种方式。她在后记中说,“作为第二代,吴君的写作容的,开放的,润泽的,知错即改的,意义深远,给人以希望,是式的光明与晴朗”,这种知人论世的评论,也显示了江丹与众不同的视角和体悟之,《吴君作品评论集》,将吴君作为“深圳文学地理测绘者”的形象表达的一览无余。相信作为“深圳文学研究文献系列”之一种的《吴君作品评论集》,对于了解、研究吴君和深圳文学,一定会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对于深圳文学而言,其文献价值自不待言。 是为序。 202pan>年1pan>月6日于北京 |
摘要 | |
直接无碍及其代价 李敬泽 “”? 有人说《我们不是一个人类》是写“”,我认为恐怕不是。在现代汉语中,“”是个高级体面的词,去美国是“”,从内陆去深圳也是“”,这个词指涉着“未来”,差不多就等于与世界接上了轨。 但吴君的这个“人类”显然不是这样的“”,地说,他们是“流民”,在正常社会结构之外流动不定的人群。“流民”这个词不是指向未来的,它指向我们的历史记忆。“流民”是古代中国一个循环往复的疑难,在现代,我们曾经以为“流民”不复存在,但它从来没有消失,即使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如吴君所写的那样,在、东北这些边远地区,依然有“流民”的空间。现在,在巨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正看到一个数量庞大的人群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流动。 难度 之所以要强调这个区别,是因为词语的误用会严重影响我们地认识事物。在《我们不是一个人类》中,灰泥街上生息的就是这样一个自农村流出、停留在城市边缘、无根基、无认同的人群。这样一个人群,一直难以愉当地被我们社会的知觉结构归纳、整理和分类,我们很难看清它、说清它,这个人群没有任何象征性资源可以凭依,他们的生存状态、精神生活对我们的文学来说还是高度陌生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能理解吴君在这部小说中为自己确定了多么艰巨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艺术任务,其中既有认识的巨大难度也有表现的巨大难度。 错误 也许正因为感受到这个难度,这部小说的叙述者是犹疑的,甚至是软弱混乱的,我们难以确定那个称的“我”在小说能,她在小说中若隐若现,好像作者始终拿不定主意让她干什么。 当然,对一个技艺熟练的小说家来说,这是不应犯的错误,这无疑反映了吴君操作长篇小说的艺术准备不足,但我认为,事情的有趣之处在于,幸亏吴君没有想好,幸亏她不太自信,这使她避免了知识分子常犯的毛病。 “底层”? 有人说,《我们不是一个人类》写的是“底层”。对“底层”这个词,我保持警惕,一方面,就对社会的认识而言,“底层”和“上层”这样简单的划分不可能为我们提供什么可靠的知识,它忽略了社会构成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当一个知识分子或一个作家把他的对象指认为“底层”时,他实际上是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更高的、具有道德感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他可以居高临下地“悲悯”了,可以“批判”了,可以议论横生自以为真理在握了。 …… |
作者简介 | |
江丹,1986年生,湖北荆州人,文学博士,执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文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